成年人真正的自律,都是從崩潰開始的

我們都曾面對過這種情況:

想要進行自我改變,卻遲遲不願動手,以為自己能夠做好一切,卻總是被突如其來的改變打亂計劃,一旦計劃和我們預定的軌道脫節,整件事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如果你目前正有以上情況出現,那麼首先恭喜你,你是在尋求改變,問題在於你始終不得其方法。

《少有人走的路》裡有這樣一句話:“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蕭伯納也曾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翻滾吧,阿信》裡面有一句臺詞: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就要用盡全力。

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那麼從現在開始也為時不晚。走出你自以為的“甜蜜區”,當一個人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之後,迎接他的就只能是改變。

美國作家迪斯在描述蛻變效應時講到,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區,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劃地自限。只有勇於接受挑戰充實自我,你才會超越自己,發展得比想象中更好。昨天過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暫時不管。

從某種角度去講,對自己的失望其實就是最大的希望。

國外科學團隊經過長期研究發現, 我們的大腦總是趨向於高估我們目前的能力,而使得我們不滿足於現狀。改變是我們的本能,但難以改變是事實。

而大部分成年人的自律,都是迫不得已。

下面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討論:

一、避免3種錯誤思維,規避自我墮落的深淵

二、改變認知偏差,避免落入“偽自律陷阱”

三、做好自我管理,5個方法瓦解自律困境

避免3種錯誤思維,規避自我墮落的深淵

思考在行動之前。想要達到自律,首要解決的就是改變已有的錯誤思維,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給自己正確的思考基礎,才能正確應對。

完美思維

出於大腦的本能,我們總是傾向於去把事情做到完美,但正是這份“盲目的自信”帶給我們更大的困難,一旦事情有一點點脫離我們的計劃,甚至開始出現脫離的苗頭,我們就很容易墜入放棄的深淵。

完成優先於完美。

當計劃遇到變化,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如何才能在已經改變的條件下達到原有的目的,這才是我們面對問題的關鍵。

而只是盲目的看到整個計劃的不完美,往往是我們認知的不完美。

埃德溫•布利斯說過:“追求卓越讓人滿足,促人健康。追求完美卻讓人飽受挫折、神經過敏,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卓越和完美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願意付出努力去對抗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計劃雖然趕不上變化,但改變之後的計劃也要去完成。

連鎖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一項計劃沒有完成,從而導致整個計劃無法完成。

我們沉浸於一個小步驟帶來的失敗中,更加無視了挽救整個計劃的可能。

沒有不穩定因素的計劃很少見,大多數能夠成功的人,都有著將失敗進行“隔離”的能力,他們從來不認為一項計劃沒有執行就意味著全盤皆輸。

他們更加願意為了改變而改變,然後繼續執行。

時間假象

我們總是錯誤的認為,一項計劃推遲一段時間進行,在時間上仍然是很充裕的,並不影響接下來的完成。

殊不知這只是我們在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根據國外專家團隊的研究,一個人一旦以時間充裕為藉口推遲處理一件事情,那這件事有著90%的可能不會被完成。

可見,不拖沓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掌控整個計劃,卻不知道整個計劃早已被我們自己的藉口打亂。

改變認知偏差,避免落入“偽自律陷阱”

精力管理

布利斯定理中闡述到,用較多的時間為一次工作事前計劃,做這項工作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有時我們正是因為進行了過多的計劃,才導致難以著手而行。

我們總是以為能夠面面俱到,直到工作進行之後才發現,完成一整件計劃是有多麼難,於是我們被畏難情緒趨勢,漸漸的放棄了手中正準備開始的工作,放棄了整個計劃,最後甚至放棄了我們自己。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改變首要的是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工作中去。

時間管理學派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成功,很多時候我們即使能夠完成計劃之中的任務,也只是機械式的前行,這個時候,完成是虛假的,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使用精力管理的方法,把自己的精力進行分配和管理,才是真正的自律。

簡單法則

決定改變這件事並不難,難點在於我們打大腦總是喜歡制定這樣那樣複雜繁瑣的計劃來麻木自己,而一旦要去執行的時候,卻總是不肯“逼自己一把”。

在《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中有著這麼一句話:“次要的事情不必擺在首位,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位。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和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是事放在第一位。”

效率學派把自律的問題定義為,沒有能夠分清楚問題的主次,即認為我們應該首先去做最重要的事。

而對於我們來說亦是如此,一項計劃之所以很難完成,在於其複雜性構成,如果我們的計劃足夠簡單清晰,那麼執行起來就會相對容易很多。

做好自我管理,5個方法瓦解自律困境

時間管理

可能大家都會有這樣的困境:時間總是不夠使,安排好的計劃總是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完成,計劃之外總有變化,按照計劃安排自己的時間總感覺是一種折磨······

“時間規劃失常”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如果我們將時間“刻度化”,通過量化來標記時間的使用,是否能夠找出到底是那個環節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呢?

覆盤方法中有一種理念,就是通過對不同事項佔用的時間進行分析,找出佔時最長的事項,去分析這件事是否真的需要用到這麼長的時間,同時我們該如何改進。

時間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通過對時間進行規劃來進行明確時間的使用。

為此我們建議大家可以使用簡單的列表法,對事項和佔用時間進行明確記錄,當一切都能夠清晰展現的時候,往往我們更能夠做出正確的應對。

認識你自己

自我認知是一個人能夠正確面對自己最重要的一點,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大腦是有惰性的,大腦以低能量消耗來指導自己的判斷,而我們將要面對的各種計劃,幾乎都是和大腦的本能“逆勢而對”的。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向麻痺來給自己驅動力。

在訂立目標之前想一想,到底那些事是能夠讓你開心一天的,如果剛開始時你找不到,那就去想一想到底哪些事情是能夠讓別人開心的。

無論是自我需求滿足,還是給予他人的需求滿足,在執行的過程中都能夠給我們帶來爆發式的快樂,這種快樂的因子在我們的大腦中擴散開來,就形成了自律的驅動力。

2分鐘法則

《好習慣,壞習慣》一書的作者梅爾說到:你的每一次行動都會在你的腦中形成思維定式,你做的次數越多,思維定式就越根深蒂固。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們可以通過重複性習慣的建立來克服惰性,而這項活動的開始,無疑是要優先選擇那些最簡單易行的事項。

我們的大腦喜歡鼓勵,激勵,獎勵等一切正向相關的情緒,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遠超過大腦惰性本能的。

所有我們正在完成亦或是已經完成的事項,都將會演變為自我的激勵,而隨著我們逐漸的完成一件又一件計劃好的事的時候,我們正在逐漸熟悉這種感覺,即養成這樣的習慣,完成-激勵-刺激-進行-完成,這一過程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和興奮因子,來接受新的計劃和挑戰。

現在就開始

羅斯福曾說:“在任何一個決定的時刻,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是對的事情,其次是錯的事情,最差的是什麼都不做。”

要事優先法則的一個執行基礎就是現在即開始。對於一項計劃來說,在開始之前所有的行為都將是“消耗成本”,而只有開始之後我們才能“創造效益”,而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事項就是我們獲取最大效益的關鍵。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應該及早的開始行動、減少內耗,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是有限的,我們總是需要在有限的條件下去達到自我獲取的“利益最大化”。

不完美準則

過度理由效應說,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

當我們習慣了為自己找藉口,也許再也沒有我們能夠順利完成的事情,因為此時,不完成反而是合理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清楚的知道事情並沒有變得多麼糟糕,只是我們不能面對一個小環節的失敗,即使這個小錯誤並不會影響到整個計劃。

先完成,後完美。

這個標準應該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面對自己的錯誤,首要明確我們的目標所在,如果我們繼續前行,該如何進行彌補,而不是自怨自艾、選擇放棄。


總結

克服惰性,堅持自律的關鍵就在於:

認識到自己並不是全能的,每個人都會犯錯,執行路上困難重重;完成優先於完美。為你的計劃制定好簡單的事項+完成時間統計表;立刻開始著手,先去完成那些能夠在2分鐘內完成的計劃,並以此類推;合適的激勵和自我滿足是能否堅持下去的關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