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第13讲 列王纪 大卫和所罗门

旧约全书导论 第13讲 列王纪 大卫和所罗门

一. 以色列君主制的特征

1. 以色列国王不是神,也不是半神,这和埃及不同,他有时会献祭,但在献祭中并没有特别重要角色

2. 以色列君主制和迦南君主制相似度很高,描述国王的词汇也高度相似,国王被认为是神认命的,以终结罪行,照亮土地,他是神保佑国民和得到恩赐的渠道。国王是神的儿子,但这并不暗示他的神性,只是一种比喻,表示国王和神的特殊关系,这与领主和纳贡者的关系一样,纳贡者是领主的养子,需要像儿子一样侍奉服务领主并接受其训诫。这可以从内森Nathan对大卫的最后一次预言中看到。

3. 学者认为国王是神的儿子,是一次革命性设计,这一观点替代了之前的观点既整个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儿子(在埃及瘟疫期间,上帝对法老说他压迫了他的头生儿子以色列)。而

现在君主作为神之子站在上帝和人民之间

二. 大卫

1. 大卫在重要性和占据文字长度上仅次于摩西,他有3个特点:

1) 杰出的音乐家和诗人,不仅发明了乐器,也是圣歌Book of Psalms的作曲者

2) 突出的军事和战术技能,他带领以色列军队与反对者作战

3) 精明的政治家大卫发明了永久符号,上帝选中以色列和选中大卫自己,或选中大卫的宫廷,后代,王朝来永久统治以色列,产生了首都这一概念,他征服了Jebus 或Yebus,是一个边境城镇,和周围部落都没有关系,他选中此地为大卫之城,后来并命名为耶路撒冷,被认定为“被选中的城市”(上帝驻名的地方)。这样耶路撒冷成为上帝存在的象征,成为以色列国家和君主制的符号。大卫将约柜运到这里,使耶路撒冷成为立约的见证地,西奈山立约的新见证。其中的暗示是大卫王朝继承了契约中的祝福

,某种程度上履行了对祖先的承诺。他计划建立一个神庙以永久存放约柜,也作为以色列的祭祀中心,但直到所罗门才开始建造。

4) 大卫建造被选中的王朝,被选中的城市,最终是那座永久的神庙,成为以色列人永久的深刻的宗教信仰象征符号。从大卫开始耶路撒冷作为圣城的历史真正被揭开

2. 圣经对大卫的评价开始是积极的,但在他登上王位后不久改变了:

1) 撒母记下9-20章到列王纪开始几章,有一系列文字被称为:宫廷历史或大卫继承者的叙述。推动这一特殊历史故事的是继承问题。大卫有很多儿子,但都或死,或被放逐或被剥夺继承资格,最后剩下所罗门,这段故事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大小人物,充满诡计和愤怒,也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卫。他变得软弱,优柔寡断,成为一个反英雄(平凡)的人物。

2) 大卫与一个已婚女人Bathsheba产生了不正当关系

,他要确保她丈夫死在战场以掩盖丑闻,谋杀和丑闻使先知内森严厉斥责他,上帝用他儿子的死亡来惩罚他,

3) 大卫儿子押沙龙的叛变,这是对他和Bathsheba丑闻的惩罚,大卫从叛军逃出,摘下王冠,但当儿子死时大卫哭了,他的哭泣导致支持者的愤怒。

4) 故事最后大卫虚弱衰老,先知内森和Bathsheba让她的儿子所罗门继位,这里没有任何神的赞同或暗示,这个继承是通过宫斗发生的。

5) 宫廷历史描写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各种认为的力量, 贪欲,勇气,斗争,罪行和爱,可以说是一部现实的心理剧。大卫被以一种非常人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没有像在别的古近东历史中的奉承和洗白。而奉承和洗白在历代志中很常见,历代志是对先知书中材料的重新讲述,他们洗白了大卫,没有提到他的丑闻,而是一个国家英雄。

3. 对大卫的负面评价也许暗示的是对君主制的批判,对君主通过神权统治的观念的批判。作者暗示了大卫和所罗门都非常人性,不是神,像普通人一样会犯错。

三. 君主制的建立

1. 列王纪上下包含了以色列历史从大卫王死亡到公元前587,586年犹大王国覆灭被放逐到巴比伦。这其中的材料来源更早,可以联系到所罗门使徒行传Acts of Solomon. 犹大列王年鉴Book of the Annals of the Kings of Judah。年鉴和编年史在古近东宫廷里被定期编撰,因此可以认为在以色列国也是如此。他们都会列出某国王统治期间的大事件,而非过多的叙事,列王纪上前16章就有这种特征,较少叙事,是对事件的报告。列王纪17-22和列王纪下前9章,则背离了这种年鉴式风格, 更多叙事,描写先知,这些叙述是独立流传的,尤其是关于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故事,他们是狂热的唯耶和华崇拜的先知,他们的英雄故事被嵌入与申命记学派的意识形态相协调的框架里被独立流传。

2. 列王纪上第2章记述了大卫临死前对其子所罗门的遗训,让他杀掉所有的反对者。2:12 “所罗门坐他父亲大卫的位,他的国甚是坚固“。到这里似乎撒母耳记里提到的3个危机都解决了:

1) 继承危机:大卫传位给所罗门,其后400年直到公元前587年,都是大卫后人继位

2) 军事危机:很多军事外交胜利

3) 宗教危机:约柜被从腓力士重新带回,被安置在耶路撒冷,一座将被当作以色列宗教中央圣所的神庙也计划修建

3. 君主制的建立

1) 但这些危机的解决是有代价的,以色列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一个在誓言约束下的松散的部落联盟成为一个由国王领导的强大的中央行政国家。而国王似乎与上帝由特殊的誓约,而非像之前的首领在需要时现身而后离开。现在有了一个来自同一个家族的永久的国王,既从原先的盟约到君主制,这种新的君主制将对君主的忠诚和对上帝的忠诚结合起来。叛国或背叛上帝选中的君主也是对上帝的背叛,这2者被混在一起。

2) 深层次的理解誓约神学和君主思想:

a) 誓约神学中,上帝是唯一的王,他和以色列人之间是直接的宗主-纳贡者关系,这里以色列人是誓约神学的主体,誓约神学明显暗示了对君主制的负面看法。在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中我们常看到这一观点。君主制至少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对神的背叛。

b) 尽管被拒绝甚至反对,君主制,国王制却在以色列被建立起来,这种思想是以色列宗教结构中最主要的变革

c) 西奈山誓约是建立在神和民众间的,大卫誓约是建立在国王和个人间的,是一种授予形式,这种形式在古近东也被发现,这是对忠诚服务和行为的奖励,神奖励大卫一个不朽的王朝作为对他忠诚的交换

d) 西奈山誓约是有条件的,以色列人必须遵守律法,如果违约上帝会惩罚他们将他们赶出应许之地。而

大卫之约却相反,他的王朝,大卫之城,神庙,这个约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皇室意识在某些地方培育了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既大卫的宫殿,王朝,大卫之城,圣山的性质是不可摧毁,不可侵犯的。以色列与上帝的西奈山誓约是有条件的,大卫与上帝的锡安山的誓约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4. 学者们如何解释圣经中这2条不同线索

1) 按时间顺序:早期是有条件的西奈山誓约,后期是无条件的君主制

2) 按地理划分:北方王国与南方王国分离。大卫的后裔不在统治北方,因此北方王国拒绝大卫王朝,他们不强调皇室意识形态和对锡安山的崇拜,而是强调旧的西奈山誓约和西奈神学。相反,南方王国由大卫子孙一直统治到流放,强调皇室意识

3) 学者

Levenson否定了这2种解释,他认为这2种传统是同时存在的,在以色列彼此辩证共存,最终他们变得协调共同起作用。锡安山意识形态将承担西奈山的遗留的一些方面。锡安山不久将会与上帝的神学和启示联系起来,将成为永恒的类似西奈山的,重新立约的场所,被看成律法延续的地方,而西奈是律法开始的地方。

4) 总结:并非西奈誓约的神学被皇室意识形态和锡安山简单吸收,因为大卫王位的权力最终取决于遵守上帝的律法,国王本身并未例外于西奈山誓约,虽然他不会因违背西奈山誓约而被废黜,但他仍会因背约而受罚

四. 所罗门

1. 所罗门被申命记学派作者给予了混合评价。他通过诡计获得了王位,但他将国家带进了黄金时期。国家疆域从埃及延伸到幼发拉底河,建立了经济政治同盟,通过多次婚姻加强了联盟,建立了强大的军队,为耶路撒冷建立了城墙,Hazor, Magiddo, Gezer都是他的军事基地,军队有强大的战车,工商业也很有成就。他利用以色列跨南北交易的地理位置,给国家带来了巨大财富。列王纪详细记录了所罗门日常奢华生活,他建立了商船队。他更以建立宏大工程闻名,艺术成就也很惊人。

2. 学者们认为真实情况存疑。考古学家发现耶路撒冷直到公元前8世纪大量移民涌入之前还是个很小的小镇,很少有资料能证明曾有如圣经里描绘的宏大帝国。Hazor, Megiddo, Gezer的考古一直确实发现有城墙,马厩,拱门,但对遗址的年代学者们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是所罗门时期,有的则认为是更晚期,大部分人同意在当时以色列是该区域的重要力量,但其体量和重要性没法和当时别的帝国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新月地区相比。

3. 所罗门的为人称道之处

a. 智慧。正因为圣经文本夸赞他的智慧,后来的传统将箴言书Book of Proverbs和传道书Book of the Ecclesiastes归功于他,这是2部属于智慧文学类型的作品

b. 建造神庙。圣经里关于所罗门的主要重点是他在耶路撒冷建造献给约柜的神庙,通过在宫廷中建造雄伟的神庙并把自己封为最高祭祀将君主和上帝的紧密联系继续了下去。

4. 将王宫和神庙在锡安山上的并置是值得推敲的

,尽管在地理上这座山本身很小,但在以色列人神秘的想象中成为高耸而坚不可摧的山峰。Levenson强调锡安山承担了宇宙山Cosmic mountain的特征。宇宙山是古近东的神秘象征,具有无限广大的力量,是古代传统中与神相见的地方,如奥林匹斯山,宇宙山也被理解为世界之轴axis mundi,既天堂与人间相遇的地方。在迦南宗教中Baal神山Zaphon山也有这种特征。Levenson指出Baal神山和耶和华神山在语言和概念上的诸多共同点。实际上Zaphon这个词在圣经中的一个段落里被用作描述上帝之山。因此锡安山上的神庙被理解为与其他传统中的宇宙山一样神圣的地方,有时被描绘成伊甸园那样的天堂,有时被描绘成世界被建立的地方,天堂在人间的翻版,是强烈渴望的地方。很多诗篇表现了这种渴望”如果我能坐在神庙中…” 列王纪上第8章中,所罗门解释说神庙是人们通向上帝的地方,可以想他请求,为自己赎罪,是祈祷的地方,是以色列信仰中心。

5. 但所罗门也因他的外神崇拜而被严厉批评

。他的宫殿里居住着700个妻子和300个小妾。这个数字当然是夸张的,但外国公主被娶来是为了巩固其经济军事同盟,这给申命记派学者所诟病,他与上帝禁止通婚族群的女子通婚,且纵容他们的外神信仰。据说所罗门为摩押人和Ammonite人的神建神庙,这都是指向公元前10-9世纪耶路撒冷对不同信仰的宽容,这种宽容在当时并无问题,但到了晚期申命记派学者著书时,是不能容忍的,在他们眼里所罗门最大的错误在于对不同宗教的融合,这种融合通过和外族女子通婚完成,这是他死后国家分裂和重大危机产生的原因。

6. 为了支撑宏伟建筑的修建,庞大的后宫和军备开支,所罗门征收重税和沉重的劳役。发展的综合官僚城市结构被置于农业生活之上,这导致了阶级划分和阶级分裂。官吏,官僚,商人,快速致富的土地所有者掌握财富,小农场主和牧人勉强维持生计。城市和乡村,富人和穷人的分离改变了原先的部落民主(我们之前在律法里看到过经济平等的蓝图,通过安息日,禧年Jubilee yeaar赦免债务)。总之,在撒母耳记第8章中,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你会看到

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必须支持军队,为国家服役,缴纳税赋等等。申命记派学者希望我们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所罗门时期确实存在

7. 另外君主制在一些方面运行并不顺畅,国王的集中领导与希伯来部族古老的传统相违背,既由对因上帝的誓约而联合,由祭司先知和有魅力的士师所指引。因此所罗门死前北方部族已感到了大卫宫廷的异化,他们怨恨所罗门的暴政。

五. 从所罗门死到以色列覆灭的时间线:

1. 所罗门去世公元前922年,之后大卫和所罗门建立的国家分裂成2个对抗的国家,都不是非常强大,既北方王国和南方犹大国。他们都有自己的王,北方是Jeroboam, 南方是Rehoboam. 他们有时互相争战有时又互相联合对抗外族。

2. 200年以后约在公元前722年北方王国沦陷于亚述之手

,亚述人继续南下打到犹大国边界,犹大国虽得以保留但沦为纳贡国

3. 又过了150年在公元前587,586年,巴比伦灭了亚述南下,灭了犹大国

4. 北方王国的故事:在列王纪中被犹大人歪曲了,所罗门由其子Rehoboam继承,北方十个部落要求他减轻税赋,当他拒绝后在公元前10世纪北方成立独立的国家由Jeroboam领导,相比南方因部落竞争和宗教传统更加分裂。Jeroboam并未建立强大统治,列王纪上12章描写他试图打破与南方耶路撒冷传统宗教中心的联系,他在士剑建立了政府和皇家神殿,士剑是约书亚重新立约的地方,因此南北各有一个神殿。金牛犊被放在每个神殿里,这在申命记派学者看来是极其可怕的,这也是有意呼应出埃及记32章中亚伦建金牛犊,使我们能意识到这和亚伦一样有罪。Jeroboam的信仰被贴上非法偶像崇拜的标签,被认为是向不可接受的迦南宗教的让步。他的统治也是不稳固的,在200年里有700个不同的王朝,但物质非常富裕。

a. Omri是第一个被圣经以外的材料提到的国王,发现一块被称为摩押石的巨石,上面记载了以色列的Omri被打败。Omri攻陷并强化了撒玛利亚Samaria使之成为北方王国的首都。考古学家确实发现那是一个很大的城市。申命记派学者认定他不遵从上帝。

b. Omri的儿子Ahab押哈勃也是邪恶的,他也在圣经之外的一个亚述资料中被提及,描述了以色列和亚兰人联盟对抗亚述人。欧姆里和押哈勃在现实中明显是很强大甚至在圣经以外也被提及,

c. 押哈勃和其妻过着奢靡的生活,这也被申命记派学者所批评。其妻是腓尼基人,试图建造拜巴力神Baal的神殿,试图将Baal神作为以色列国正统宗教。公元前842年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发动了圣战由将军耶户领军,他针对巴力崇拜进行了血洗。

d. 公元前722年亚述兴起,亚述王沙尔更Sargon将以色列变成治下的省,我们有一段铭文证明了圣经中这段历史“我围困打败了撒玛利亚,将其中27290人变成囚徒,我重建的城市比过去好。并让我征服的其他国人们住在那里,我将我的官员派去并迫使他们向亚述人纳贡”。这与圣经记述大致相同。申命记派学者对撒玛利亚人很反感,认为他们由外族迁徙者与原来的北方部族混合在一起,充斥着异教崇拜。与南方犹大国存在激烈竞争

5. 南方犹大国的故事: 由2个部族犹大和便雅悯构成,非常稳定,他们对大卫在耶路撒冷的统治保持忠诚。公元前722年亚述攻陷北方不久,犹大国当时的国王Hezekinh虽接受亚述条件成为纳贡国,但与周围国家联盟准备反抗。公元前701年亚述材料中这样记载“提到Hezekiah那个犹太人,他没有服从我的统治,我对他的46个坚固城池发起进攻,我驱逐了200150人,我将他关进耶路撒冷他的皇宫中,像笼中鸟”。最终亚述人停止进攻,犹大能够保留自己的王国。亚述在公元前612年覆灭,亚述首都尼尼微Nineveh陷落,被巴比伦帝国所灭。巴比伦王Nebuchadrezzar在公元前587,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大批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被流放到巴比伦,

6. 以色列人在失去政治独立和国土后,从没有被淡忘,很大程度归因于申命记派学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表达。申命记不是摩西五经的顶点,他也是漫长历史文献的开端,甚至与之后的内容有更多共同性。申命记派学者对以色列历史的回顾直到并包括公元前587,586年以色列战败和流放,那这些内容成书肯定在公元前587,586年之后。

六.编纂批评论Redaction criticism

1. 我们之前介绍过来源批评论,历史批评论,形式批评论,传统批评论。编纂批评论从这些方法中发展而来,之前的方法往往将文本按古老的来源,体裁和古老传统割裂,以描画出以色列宗教历史。而没有关注经文最终文本成文形式或最终成文的过程,编纂批评论反对这些方法,既反对认为编纂人仅仅是机械的对早期资料进行剪裁粘贴,而没有考虑过他们为何如此。

2. 编纂批评论致力于找出最终文本对资料成形的目的和计划,找出编辑者将圣经文本编纂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的目的。首先是识别联络的段落,既将叙事和叙事,单元和单元连接起来的那些段落,以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顺畅,或使从一个资料来源转接到另一个资料来源更容易。这些段落被识别成R redactor,编辑者,或归于解释性段落,既评论或解释。任何地方当叙述者转而直接对读者讲话,如“这就是当迦南人还在这片土地上时”。也有些段落是

辨白,判断,评论将要发生的,或对已发生事件的总结。我们在列王纪和士师记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段落。如果将这些段落放在一起并归于R,会发现他们有很多风格相似之处,如用相似的韵律,或观点相似。这使我们了解编纂者的角色。编纂者如何构建我们对他搜集的资料的理解。申命记学派负责编写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并非简单的记述历史时间,而是给出了强大的对历史的解释,用历史哲学探寻事物的意义,宏大的目的和图谋。我们发现申命记学派在申命记序言里对以色列历史做了解释,我们发现约书亚记,列王纪中贯穿了编辑的评论。

3. 什么使申命记学派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对以色列历史解释的方法?

1) 申命记学派试图回应以色列和希伯来宗教在历史上收到的第一次挑战,以色列的整体覆灭,对上帝信仰的毁灭,上帝的子民在历史上的战败和放逐,公元前722年尤其是587年的灾难性时间,带来了一个学术上的难题,上帝承诺族长和后裔会住在应许之地,承诺大卫王朝会永久,但却被打败,被流放,被扭曲的历史所带来的挑战是双重的:

历史上的上帝是全能的吗?他能实现他的愿望吗?如果是,他与族长和大卫的誓约是怎么回事?是他无信地抛弃了誓约?但假如他没有背约,那他不是历史的神,不是全宇宙的神,他无法拯救他的人民。

2) 对申命记学派,这2个观点都不能接受,以色列一神论的基础就是上帝是历史上唯一的神,是全能的,他的意志是绝对的,承诺是真实的,是好的,强大的,有信的,不会抛弃他的人民

3) 申命记学派在先知书里的一个回应是:上帝与族长们无条件的和内在的誓约,和与大卫的誓约并没有排除对罪恶的惩罚,这是辩证的。尽管上帝是全能的,但人类有自由意志可以毁了约,因此申命记派历史中以色列的首领被描述为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上帝,上帝试图帮助他们,一直为他们派来先知,先知对首领大喊告诉他们上帝希望他们怎样,但他们仍犯下错误,最终导致他们灭亡,首先是以色列,接着是犹大,这是国王的偶像崇拜罪导致的。在最后一个国家西底家被罢免和放逐后,申命记学派重新解释大卫誓约为有条件的约,正如西奈誓约一样,根据这个,

上帝喜爱某个国王取决于他对上帝的忠诚,因此大卫王朝的覆灭可被视为公正的惩罚,好像对忤逆的国王玛拿西,内森在撒母耳记下7章里清楚地说过上帝会惩罚受膏者,就是说儿子会接受更正,惩罚和教育


米开朗琪罗 大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