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西藏最後的祕境,美麗的“花朵”

墨脫縣域內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00~7787米之間。

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兩座山峰是東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北部高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南緣巴昔卡海拔僅155米,

短距離內相對高差7000多米。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墨脫縣有中國最完整的山地垂直氣候帶譜,同時具有熱帶、亞熱帶、高山溫帶、高山寒帶等立體氣候。

波密縣城到嘎隆拉隧道,都是柏油路,一直上坡。比較好走。

出隧道後就是兩重天了,一眼望去全是原始森林,不過路不好走,水泥路+水毀路,路窄彎多,個別地方單車道。區區120公里單程需要8個小時以上,可以算算車速。

雨季就更不好走了,很多路段積水,山上落石塌方時有發生。扎墨公路適合硬派四驅,轎車建議就不要去湊熱鬧了。

7、8月為雨季,泥石流、塌方、斷道較為頻繁,沒有經驗的驢友,不建議前往!

提醒:從去年開始,墨脫進行階段性方向,管制一段時間,放行一段時間。建議大家才出發之前,諮詢客服,看看是否在進行交通管制,再決定出行計劃。

墨脫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 喜馬拉雅東段與崗日嘎布山脈的南坡,東鄰察隅縣,南與印度交界(部分區域在藏南地區),西接米林縣、隆子縣、錯那縣,北連波密縣、巴宜區,總面積31394.67平方公里(中國實際控制6367.3893平方公里)。


墨脫縣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縣,境內的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在該縣境內,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因此“墨脫是每個徒步者心目中的天堂,這條徒步路線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十大徒步線路之首

”。

這裡挑戰難度大,景色美,從原始森林到雪山草地,從高山峽谷到鐵索吊橋,趟過激流,穿過螞蟥區,暴雨、烈日、雨林你都會經歷……”


一直以來墨脫路充滿神奇,無論尋跡戶外的老驢,還是剛步入旅行江湖的菜鳥,無論是在北京路品味細啜下午茶的小資美眉,還是都市裡駕駛著越野車的“流氓大亨”。

只要聽聞過墨脫的傳說,無一倖免地會中了墨脫的“毒”,胸中波濤洶湧起一個鏗鏘的墨脫夢。


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時期,此地是珞巴人居住地。8世紀,墨脫曾名為白瑪崗。十七世紀中葉,居住在門隅的門巴人開始向此地遷徙。大約在300多年前,門巴人從門隅、主隅開始遷入墨脫,最早到達的已有12代人,最晚的移民也有8代人了。 約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門巴族和珞巴族之間因爭土地和獵場發生糾紛,進行械鬥。波密土王先後在墨脫地區建立了地東宗和嘎朗央宗,勢力擴及到下珞瑜地區,進而統治了墨脫及大峽谷地區。約在清光緒辛巳年(公元1881年),噶朗王(波密土王)旺秋繞頓為將統治勢力伸入白瑪崗,在地東建立了地東宗,首任宗本是門巴族的諾諾拉。19世紀,改地東宗,後遷宗址到墨脫村,易名為墨脫宗 (1881年波密王在墨脫設宗)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因地東缺水,將宗政府遷至墨脫,並改地東宗為墨脫宗。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噶廈政府與波密王之間爆發戰爭,波密王戰敗,墨脫直接歸西藏地方政府統轄。噶廈政府將墨脫分封給色拉寺、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續到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7月,建墨脫縣,屬塔工地區。1964年,劃歸拉薩市管轄。1986年2月,劃歸林芝地區管轄。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墨脫縣屬林芝市管轄。

波密到墨脫海拔從2720米降至1200米,進出波密的主要通道是扎墨路,全程119km,波密至嘎隆拉隧道為柏油路。

過隧道後水泥路面和土路相加,很多水毀路與積水路瀑布路,路窄彎多,轎車慎行。


通行時間最好選擇4、5月和9、10月通行。

林芝派鎮至墨脫有一條新建道路(派墨路)2018年底以通車,通車後可以從扎墨路進,派墨路出,但是這樣就會錯過了318國道波密到林芝這段最美道路。


墨脫距離318國道波密縣119公里(扎墨路),行車時間8小時,很多水毀路與積水路瀑布路,路窄彎多,轎車慎行。

波密往墨脫方向31公里處,過嘎隆拉隧道後有一個檢查站,這裡會給限速條和檢查邊防證,如果沒有邊防證不允許進入墨脫縣,必須返回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