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浦江郑氏贵为“江南第一家”,为何几百年只走边门,未开正门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对于现在年青一代是否与父母同住已经成为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但是,如果你去过浙江浦江郑家宅,我想你定能在此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浦江郑宅很小,名气却很大。郑氏家族自南宋落户浙江金华浦江,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三百余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三千余人同吃一锅饭。


郑氏家族以孝义传家,世代清廉,故又被称为“郑氏义门”。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郑氏一家为“江南第一家”,中国历史仅此一例。(拍摄于浙江金华浦江。)
我曾多次来到这里,每次来都能给我新的认识,领悟到关于家、关于孝、关于义的真正含义。当走进“江南第一家”这规模巨大,气势宏伟九座牌坊时,深深感受到浦江郑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赫地位与功绩。
穿过牌坊,沿着溪流便可慢慢深入古镇。这道小小的溪流由西向东横贯全镇,名为白麟溪。溪水不深,溪面不宽,却是小桥密布流水潺潺,婉约而别致,象征着郑家九世同居源远流长。
如今,郑宅镇居住的基本都是郑氏后人,这条小溪便是他们的生活水源。白麟溪弯多流缓,自古就因“十桥九闸”而远近闻名,十座单孔石桥分布在全长不过半里路的街面上,两岸居民通行极为方便。九个水闸就造在每座桥的上端以控制水量,水呈梯形一级一级往下淌,为小镇增添了几分风光。

沿溪而走,在溪边有一口方井名为“孝感泉”。相传南宋初年,天下大旱,当年首创合族同居始祖郑绮的母亲卧病不起,想喝清凉的水。郑绮四处寻水未果,急得双膝跪地,乞求上天赐下甘霖。郑绮的孝心终于感动上天,一道闪电打在白麟溪边,炸出一道裂缝,地下涌出了清凉的泉水,孝感泉由此而来……这样的孝悌故事在郑宅数不胜数。
在孝感泉左侧是昌三公祠:也称眉寿堂,这里是郑氏家族举办婚礼的地方。郑氏家族早在几百年前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绝对不能纳妾的。而且郑家人选媳妇、女婿最看重人品,绝不接纳品质低下的纨绔子弟。
“江南第一家”原指郑氏宗祠,建筑结构透着浓郁的明清风格,共有五进六十四间房,布局恢弘开阔,为当年族人的活动中心。或许是用料的缘故,多年来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
郑氏宗祠里有各种牌匾、对联,厅堂里摆着塑像,墙上刻画着各种图案,生动再现了郑氏家族的生活场景……边走边看,仿佛置身当年那个繁盛的大家族中。
“江南第一家”已经融入了爱民忠国,崇义重德,清廉自律,为贤是举,遵规守法,谦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诸多文化元素,蓄积了厚重的历史遗存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据说现在我们所走的郑义门是边门,当年郑氏家族希望族中有人高中状元,再开正门。正门临白麟溪而开,确实与众不同,雕龙画凤,十分华丽,上写有“郑氏宗祠”四个大字,只可惜一直以来郑氏未有人高中状元,为官都为皇帝钦点,因此此门至今未开。
这么大一个家族,为何能如此运作有序?这还多亏了《郑氏家训》。“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是郑家的家训,其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成为明代典章蓝本。现在,郑氏后裔将这些家训刻在木牌上,竖立在郑氏宗祠里。家规中有郑氏族人日常行为规范、为官做人准则,详尽有趣。

如今,小溪两岸仍住着郑氏后裔,民居、商店一家挨着一家,房屋经过简单而古朴的翻修,将古镇衬得更加古色古香。在郑宅人的心里,白麟溪流淌在幽幽的岁月里,承载着过去、现在和将来,静静地流淌。 作者简介:寒残一叶,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