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中那几个被王羲之涂改的字,放大10倍看,八面出锋原来如此

兰亭序上的字很小,一个个如我们的指甲盖大小的样子。学书法的都知道,小字很难看出用笔——笔锋的走向。


有人说,把小字放大成大字不就能看清用笔了。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小字你就是放大100倍,它也是用写小字的方法写的,这和写大字的方法完全不同。

王羲之

写小字基本全程用的是毛笔的尖锋,调锋动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写大字就不同了,笔锋要用到毛笔的三分之一处,甚至是笔腰(不建议用),这时你如果上一笔不调锋,下一笔就会处于偏锋状态。

由此可见,能看到调锋动作的字才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说兰亭序中那几个被王羲之涂改的字,才是兰亭序中最有价值的字?

原因是这几个涂改的字,点画明显加粗了。换句话说,这几个字王羲之不是只用尖锋写的,调锋动作很明显。

我们看上图红圈内的这个涂改过的“夫”字,应该是兰亭序里点画最粗的,王羲之在其中的调锋动作也是最明显的。把这个字,我再放大10倍给你看,就更清楚了。

看上图这两处,如果这两处用尖锋写,几乎不用调锋,笔画的末端就会收出尖锋。但你别忘了这些涂改过的字笔画是加粗的,不是用尖锋写的。所以必然要先调锋,然后再出锋。

具体说说王羲之的这个调锋动作,其实就是米芾说的八面出锋。

毛笔的笔锋之所以能够八面出锋,就是要做到出锋前,你要把笔锋调到正锋位置,然后再出锋,这就是八面出锋。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须提得笔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提起笔锋回到正锋位置,然后出锋,八个方向都可出锋。

王羲之用的就是八面出锋,你看这个“夫”字中的一捺下面,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弧形的缺口,就是这个调锋动作。如果笔画没写这么粗,用尖锋写,在这就不必调锋了,直接出锋就行了。

由此可见,兰亭序里这几个被王羲之涂改过的字比其他字更有价值,可以让我们更明显地看清王羲之的调峰动作。

红圈内体会一下米芾的八面出锋

结束语:

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学书法时,老先生建议我们先从大字练起的原因了。我这里说的大字是指中楷以上的字都算是大字。

书法初学者只有学写大字,才能体会到调锋的重要性。你用笔尖去写小字,你即使不会调锋也能糊弄过去,但写大字你不会调锋,你是写不了字的。即使能写出来,也是偏锋满篇,那样的字是没法看的。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涂改的那几个字,因为加粗了笔画,所以调锋动作很明显,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八面出锋原来如此,能写出八面出锋,说白了就是先学会以调锋为前提的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