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张半的孤本,珍贵的京剧余派艺术

非遗,传承传统文化

南开区拥有众多

独具津门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我们就来带您领略南开非遗的魅力


京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中

诞生出了诸多流派和戏曲大家

有些流派因为留存资料稀少、唱腔复杂

成为凤毛麟角的珍品

在南开区,就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京剧唱派



京剧余派艺术


说起余派

就不能不说余派的创始人余叔岩

余叔岩是民国时期

我国著名京剧演员之一

其父余紫云是清同光十三绝之一

余家是梨园世家

余叔岩9岁便登台演出

他精通四声音韵,善书法,文学功底深厚


(余叔岩)


1915年,余叔岩拜师谭鑫培

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其所创立的京剧谭派艺术

被尊为京剧界鼻祖

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派艺术的基础上

逐渐自成一派

将须生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上世纪30年代

余叔岩被公认为前四大须生之首

他在梨园界与梅兰芳、杨小楼共享“三大贤”的尊称

京剧艺术的顶峰,至今无人逾越,影响广泛



但余叔岩体弱多病

1943年病逝后

身后只留下十八张半的唱片

都是精品唱腔片段,十分珍贵

但片段对于后学者来说,资料显得严重匮乏

缺失余派全剧,造成演出余派戏困难重重

这一珍贵的京剧艺术面临失传的困境


余叔岩收徒极为严格

他去世后

只留下弟子十人左右

其中一位名叫王端璞的弟子

因当时经济条件十分优越

得以经常追随余叔岩往返京津沪学戏

诸如《捉放宿店》《失空斩》等皆余叔岩亲授

因此深得余派研究学者推崇



如今京剧余派艺术传承人刘荣升

幼年时便向王端璞学习余派京剧

十岁时便登台演出了众多余派名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著名京剧余派研究家吴小如教授慨叹:

“刘荣升掌握的余派唱腔现已是凤毛麟角,堪称海内外孤本了。”



了解过珍贵的京剧艺术

大家也不要忘记参加本周的有奖问答活动哦~

在这里再同大家说明一下参与方式


直接回复“知识问答

并点击跳出链接,直接参与活动



②您还可以选择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参与活动



③或者您还可以在本篇文章最末

参与活动


今日已经周三啦~活动不等人

不要忘记参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