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最值得借鑑的醫療建築設計 特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肺結核在世界上大量傳播,大批醫院、療養院因此而建。2004年海嘯、2008年地震,沒有哪裡比家和醫院更具避難意義,建築師以設計之手還原了物理意義上最快的“家”。我們所知道的建築師是日常紀念碑式、地標式建築的設計者,但當災難來臨,建築設計迅速演變為與救災項目共存的強大力量。10天建一所火神山醫院,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世界上那些經典的設計又是什麼樣?未來我們如何給生命最體面的尊嚴和救贖?

世界十大醫療建築設計

NO.1 芬蘭 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肺結核在芬蘭大量傳播,全國醫院療養院因此大批建設。1929-1933年出自於阿爾託(Aalto Alvar)之手設計的帕米歐療養院就是其中之一。

設計師Aalto Alvar

在發明疫苗和抗生素之前,結核病的治療方法中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重點,清潔的空氣和光療很是重要。帕米歐療養院是體現阿爾託建築人情化的典型作品。在這個建築中一切的要點就是圍繞病人的感受做設計,每一個細部的處理都是從病人的生活出發。建築依地勢鋪開,兩個長條形主樓並不平行而形成一定角度以不遮擋陽光,主體白色加有顏色跳躍的色塊,既簡潔又不沉悶。

整個建築結構為混凝土框架,A區塊結構自成體系。六層平臺採用不對稱框架結構,並由建築底部向頂部逐漸變窄。立面上裝有玻璃幕牆的電梯豎井和室內外大量的金屬細節表徵了建築功能主義的方面,這是對當代技術的象徵性強調。阿爾託將當代技術與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其建築中特定的人性化的一面。這在寒地建築創作中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點。

1956年阿爾瓦·阿爾託在意大利的一次演講中對帕米歐療養院的闡述如下:“這座建築的主要目標,就是作為一套醫療設備來使用”,“治療和康復中基本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提供完全安寧的環境,病房的設計依照身體虛弱的病人斜倚於床上的休息方式為原則:頂棚選擇了寧靜的顏色,光源佈置於病人的視線之外,暖氣佈置也朝向病人的雙腳,同時水龍頭也是無聲的,能保證不會對左鄰右舍的其他病人造成干擾。”

每個病房都有著充足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窗戶角度開得恰到好處避免眩光。室內採用淡雅的色彩平和病人心境,盥洗室產生的噪音也被小心地避免,阿爾託甚至為其設計了一款完全符合人類身體曲線的帕米歐椅,對病人的關懷可謂是無微不至。

在帕米歐療養院中,阿爾託充分地考慮了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聽取並吸收了醫生的意見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此前住院時的親身經歷,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精心的推敲。針對自己作為居住者的感受,主要體現在對環境(如自然光、周邊景觀的借用、空氣等)的周全考慮和更重要的從療養院的使用人群的特點出發的對建築空間、材料、色彩、聲音、溫溼度等方面的細緻處理。無論是總體環境的構思、單體建築的設計,還是裝修和傢俱,都考慮到了人們在功能上和審美上的需求。

阿爾瓦·阿爾託(Alvar Aalto)還與妻子艾諾·阿爾託(Aino Aalto)一起設計了療養院的燈具和傢俱。大部分傢俱是由Otto Korhonen的傢俱和建築工廠製造的。

公共空間裡,療養院的顏色主題趨於二三十年代的新造型藝術:藍、黃、灰和白。營造了一種新鮮、愉悅而又安靜的氛圍。與公共空間不同的是,病房樓的色調更加傳統和親切,採用略帶藍或微綠的灰色系。阿爾託對於病房屋頂有他自己的構想,例如“房間屋頂應採用天空的顏色”,減少病人長期臥床造成的壓抑感。照明設備上面正對的天花板漆成淺色調,以利於形成漫反射柔化室內光線。

NO.2 西班牙巴塞羅那Kálida Sant Pau

開創性項目Kálida中心是為癌症患者及其周圍人提供的物質,情感和社交的空間。作為對傳統醫療的補充,這是一個向所有人開放的家,在這裡不僅用戶可以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同時是一個可以休憩可以停留可以滿足所有人的溫暖空間。場地位於一個新建醫院與原有的新藝術風格建築群之間。

項目包括一個400平方米的小型建築物和室外花園。該項目的最初想法來自於在原醫院的花園中栽種一些彩色的花,因此Kálida中心被設計成一個帶有花園涼棚的場所,內外空間的界限被模糊。同時建築也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隱私,充足的光線和溫馨愜意的環境。

整個項目的靈感來自聖十字聖保羅醫院的新藝術風格,包括材料的多樣性,紋理,顏色,幾何形狀,圖畫和綠色植物等。建築師希望延續原醫院設計師Domènech i Montaner留下的建築語言,因此在新的花園,立面和屋頂設計中添加這些元素與之呼應。

建築分為兩層,每層面積約200平方米。首層位置低於周邊建築的地平,包括一系列靈活的空間,都朝向室外的涼棚和花園開放,可以容納各種活動。二層則包括廚房、大廳、餐廳、小型圖書館和多功能室等。

每個房間都被綠植環繞,庭院內樹木和涼棚的設計是為了更好的隱藏周圍的醫院設施,並尊重Kálida中心用戶的隱私。這裡,首層是為進入建築物的主要通道,通過該層與旁邊醫院的腫瘤科相連。在緊急情況下也允許消防人員的出入。

NO.3 巴黎Broussais 醫院大樓

新建部分在原有建築體量之間、外側蔓延生長,這棟佈局緊湊的醫療養老院成為了這片街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將城市與建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後側的大花園綠意蔥蔥,為嚴肅規整的醫院建築體量帶來了一絲活力與輕鬆。

建築事務所a+ samueldelmas以簡潔、內斂而堅決的設計手法介入建築。三個抽象的白色體量作為生活空間,被安置在建築的四個側翼之間。透明與磨砂玻璃相互穿插而成的雙層立面面對著城市,內部的生活場景也隨之忽隱忽現。開闊的入口大廳串聯起建築的各個部分,居住者可通過中部通透的開放式樓梯到達大廳中的日間接待與管理中心。一個個居住空間環繞著俯瞰著花園美景的活動空間而建,通往上下層以及室外庭院的便利交通為居住者之間的交往和活動提供了方便。

金屬框架支撐起建築新建的三個玻璃結構體,一體化的樑柱樓板結構輕盈精巧,與厚重的磚石結構建築形成了鮮明而有趣的反差。纖細的鋼柱如同叢林中的枝幹,看似無規則的散佈在空間之中,而其中暗藏的主柱則以2.8米的間距貫通上下,穩定整體的建築結構。玻璃幕牆外掛在樓板的頂端,南向立面的雙層玻璃幕牆結構隔熱保溫性能極佳,保證了室內公共空間溫度的恆定。每一層的起居和用餐空間都擁有雙面採光,空間明亮而舒適。新建建築的空間尺度與形式都和原有建築結構十分相襯,整體空間看起來均衡而和諧。

約200平方米。首層位置低於周邊建築的地平,包括一系列靈活的空間,都朝向室外的涼棚和花園開放,可以容納各種活動。二層則包括廚房、大廳、餐廳、小型圖書館和多功能室等。

該項目由中國與尼日爾兩國政府合作建設,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第四設計院設計,設計旨在為尼日爾提供一個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以提升當地薄弱的醫療設施條件。

醫院選址位於尼亞美市區心以北約7公里處一片空曠平整的沙質土地。這裡是正在發展的居民聚居區,基礎設施薄弱,人們期待醫院的建設能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

建築大多采用開敞的外廊式平面,廊道的兩端則留有洞口,使得建築內部能夠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改善人的身體感受。

NO.5 澳大利亞奇倫托夫人兒童醫院

墨爾本建築公司Conrad Gargett Lyons公司共同完成了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新奇倫托夫人兒童醫院設計,該醫院是一座集兒科醫學教學為一身,面對昆士蘭地區患者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專業醫院。面積共九萬五千平方米,12層高,位於布里斯班南岸。

建築師研究了現代醫院的類型學,希望打造出一個考慮醫患雙方,成為城市標示,激活社區的建築,醫院外觀融入自然環境,運用可持續發展策略,為患者和工作人員提供最優環境。醫院就如同一顆具有生命力的樹木般,核心筒系統是承載所有交通的樹幹,各個功能區就是樹枝,想外探出的陽臺和平臺引入陽光,聯繫城市風光,讓人們能夠享受到近處的公園和遠處的群山和布里斯班河景。

這間外表別緻的白色建築是日本東京某老齡化住宅區內的診所。業主希望建立與傳統醫院不同的開放診所,讓居民可以在此會面自己的專屬家庭醫生。

為了獲得最大的面積,建築幾乎佔滿整個L型場地,其兩個入口面採用了人們熟悉的坡屋頂小屋造型,此外建築可以看做這些大小不一的坡屋頂建築側牆面在一起的組合。這些組合件的錯縫,也就是建築師在建築體量上開出的動感凹槽,為建築帶來了自然光,也保證了用戶的隱私,最為重要的是,這個設計能緊密聯繫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讓病人感到放鬆。建築共有兩層,為了方便老年人和殘疾人,所有的臨床檢查室位於一層,醫務辦公室則位於二層。

hkl studio工作室在建造中採用了RC構造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過程中,建築師做了大量的模型進行研究。他們真誠的希望在未來,建築與附近的居民建立起密切關係,成為社區中的最不可缺少的一個“家”。

威海國醫院座落於威海市東部新城一片臨海的黑松林內,總建築面積約8000㎡,作為一處醫療康養綜合設施,主要包含東部新城的規劃展示中心、以及威海國醫院的康養頤樂、醫療精舍等三個組團。

用地原址為一片年久失修的平房,設計選擇原地重建,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場地周圍的黑松林景觀。在中式元素作為一種建築或裝飾的商品風格大行其道之時,面對業主方強烈而明確的傳統中式風格要求,建築師通過引導和溝通,最終與業主達成了一致——“師古而不泥古”,並得以在本項目中一探中國北方傳統院落的某種當代性表達。

NO.8孟加拉 Satkhira 友誼醫院

友誼醫院位於一個典型的孟加拉鄉村,幾年前,這裡因為一場強風暴而受到嚴重破壞。在這片被野蠻破壞的自然土地上,稀疏散亂地分佈著低矮的建築物和茅草屋。當地一位慈善家捐贈了土地,建造一座80床位的醫院。這所醫院是一個水流貫穿的院落型醫院。

院區總體設計概念自孟加拉河沿河景觀,與環境融為一體。建築佈局高效、合理。設置了多個庭院組織自然通風。手術室等需要設置空調的區域,則放在建築下風向區域。通過對陽光入射及反射方向的細緻研究,院區內所有病房和診療室都能夠享受到充裕的日照。

在設計初始最初階段,為了將住院部和門診部進行劃分,長條形的基地被劃分成了兩個部分。但是後期運營介入後發現,切分基地的方式將會增加出入口的數量,增加管理難度;因此,減少出入口成為了一個核心的設計原則,於是,最後誕生了一個外部管理統一,內部院落分隔又相互聯繫的院區。

問題的解決策略是,設置一個空間上無法跨越,但視覺上保持連續的隔離帶。因此,設計引入了一條水渠貫穿整個場地。在控制入口人流的同時收集了基地內部的雨水,塑造了獨特的景觀,賦予整個項目積極的活力。水渠兩端設置了兩個大型儲水池,用來儲存水渠中的雨水——在這樣一個地下鹹水通常無法被直接使用的區域,這些雨水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NO.9 厄瓜多爾地震後的“流體醫院”

位於厄瓜多爾海岸的新曼塔醫院,是巴塞羅那和馬德里的PMMT建築公司在厄瓜多爾建造的第三個醫療中心。曼塔醫院作為曼塔市的旗艦醫院,其面積超過兩萬四千平方米,為曼塔市二十萬的居民提供服務。醫院出眾的設計被總結成有三大特點:它絕對包容的通用性與可使用性;其參數化設計系統所實現的超靈活性;及其抗震立面與結構。這些優點使曼塔醫院成為國際上最具創新性的醫院之一。

2016年,馬納比省(Manabí)發生毀滅性地震,並前曼塔醫院被徹底摧毀。在此大背景下,急需設施的曼塔市決定建立一個全新的健康中心,一個由PMMT建築事務所架構創建並開發的參數化方法理念,“流體醫院”應運而生。

此前,PMMT已經在厄瓜多爾的馬查拉(Machala, 2016)和普約(Puyo, 2013)設計並建造了另外兩家醫院。這兩座建築不僅預算緊張,而且為了滿足緊急需求在極短的時間內建成——從開工到竣工不到一年。這種工作流由正確參數定義並組成——既保證了醫療大樓的良好運行,也能夠適應未來的變化:廊道的組織與位置根據空間的用途(公共、私人、維護、用品……)定義,街區與佈局的尺度、立面的調整、未來擴建的策略、車輛通道、展示空間安裝的位置以及工程初期至關重要的其他規定。

NO.10 挪威Haraldplass醫院擴建

由建築事務所C.F. Møller Architects設計的Haraldplass醫院擴建項目幾年前在卑爾根正式對外營業。原來的醫院於1940年對外開放,原房間數可為100名患者、Deaconess基金會的成員和護理學院的學生們提供住處。從那時起,醫院的特色便是每一名患者都可以欣賞到城市和海灣的美景。

“我們把Haraldsplass稱為Ulriken山腳下的一隻美麗的天鵝。許多醫院的建築和環境都給人一種冷漠的疏遠感。但Per Grieg設計的醫院建築結構精細而緊湊,同時造型優美,給人一種親切感。

Per Grieg也是卑爾根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建築對整個建築行業都有深遠的影響。他在國外歷練,獲得建築靈感,設計出偉大的建築,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和過去。就像Deaconess基金會來自於國外,現在紮根於卑爾根一樣,” Christian Dahl說道。同時,她還詳細闡述了這種思想精神對Haraldsplass擴建項目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