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讲: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能见之性


”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他说这是真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方法,我直指出来,大家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理、心理的作用,我们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与佛无异”,我们本来就是佛。这些不是讲道理,要“亲证现知分明无惑”,要亲自证验到这个境界。


”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他说,就在我们现有生命,这个身体的眼下、耳朵、鼻子、嘴巴、身体、思想的六个作用上,拿出“见闻二性”,眼睛看得见的“见性”、耳朵听得见的“闻性”,是最明显的。“可验初心”,可以测验自己,最初学佛的心能不能明心见性?他说不要轻视这一点,懂得了这个道理,“疾入圆通,同归宗镜”,很快就能进入佛法圆融自在的境界,最后到“宗镜”。这本书叫《宗镜录》,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像镜子那么明白。这一段是讲经教的重要。接着他引用《楞严经》讲明心见性的道理。


”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要如何明心见性呢?

永明寿禅师先给”见性“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下的非常好!什么叫“见性”?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当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是见了,譬如见到茶杯,晓得这是茶杯,那个能够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所以“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为什么呢?

“以性遍一切处故”,心性的本体无所不在,普贤普现嘛!到处在。眼睛见到茶杯时,你的见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时,见性就在黑板。那么眼睛不看的时候呢?就在那个不看的上面。开眼看到一切,就在开眼的一切上;闭眼看不见,其实没有看不见,闭眼就在那个看不见上。他说“见性”本来就在这里,”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张开眼睛就看见,闭着眼睛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状况。然而你会问:“当我睡着了,闭着眼睛,那连看不见的也没有了,见性到哪里去了?”“睡着了!睡着不是没有了!当你睡醒又看见了。”今天的看见,跟明天、后天的看见是一样的。

当我们五、六岁,眼睛好的时候的看见,与现在老花眼、近视眼的看见是一样的,“见相”不同。近视眼没有眼镜看见什么?看见模模糊糊。看见模模糊糊是相,看得清清楚楚也是相,与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关系。

佛问你开眼看见什么?看见明,一切都了解。闭眼看见什么?看见暗,看不见。开眼看见明,闭眼看见暗,明暗的现象有变动,你“能见明、能见暗”没有动过。佛在《楞严经》上表达得很清楚,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变化,这个见性没有动过,那么,你还去找个什么东西?佛用眼睛来做分析,非常清楚。等于我们的思想,思想动晓得动;清净晓得清净,你那个动与清净有变动,你那个知道思想乱与不乱的那个知道没有变动过,你还要找个什么?那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楞严经》就有那么科学。


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


摩尼珠,是一个无价的宝珠,本来是圆的,十方八面都看得见。这颗珠四面八方放光,但是,只露出一个角,只有一面放光给你看。

这比方什么?我们的本性在我们身体内部,等于无价之宝摩尼珠,然而被困住了,只开两个洞。其实等我们功夫修到了,明心见性,不用肉眼的话,十方八面上下都看见了。我们本来就有这个功能。那么,现在大家为什么没有现出这个功能呢?

譬如大家打坐闭起眼睛,始终忘不了前面这双眼睛对不对?在座作功夫的很多,坐在那里始终看到这两个洞,此即不懂道理,你被那两个洞困住干什么?后面可以看,前面、上面、下面都可以看,我们可怜习惯了,天眼通被障住了!如果真晓得自己能放光动地、无所不照,为什么要被这两只眼睛控制?这两只眼睛老花了、死后变成灰,你把它当成宝贝干嘛?这就是众生的可怜,认错了自己的东西。

所以说,摩尼殿有四角,无所不照的,只有一个角露在外在给你看。“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虽然只有这一角也够用了,整个宇宙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可怜一点,象照相机一样,只对着一面。眼睛也可怜,只看到四分之一。

“应眼时,若千日”,当眼睛看东西时,放光的作用,眼睛的功能同一千个太阳的功能一样。站在高楼上看台北市有多少灯?何止万盏灯光一览无遗,但你不能加上障碍;如果要数数看有多少灯,那就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此心不动,眼睛一望,森罗万象,所有影像像照相机反影一样,都过来了。


“凡夫只是未曾观”,一切凡夫没有回转来找自己能看的功能。能见的功能,他找不出来。

“何得自轻而退屈”,因此所自己看轻,认为自己不是佛。佛经上说,佛眼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庵摩罗果,越想佛越伟大。

”是知颜貌虽童耄,见性未曾亏。“


以眼睛看见东西的功能来讲,有青年、中年、老年的差别,但能见之性并没有亏损。老了戴老花镜眼镜模模糊糊,不要认为模模糊糊,那也是看,功能并没有退失。为什么会模糊?因为用的工具损坏衰老,眼根、眼神经退化了,与那个能见之性并没有关系。


”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昧。“


佛教导波斯匿王开眼闭眼的道理,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的去来是现象。《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你把现象一丢开,一空了,“灵光终不昧”,你本身的灵光自然在这里,何必去找?你到哪里去找一个性?你到哪里去找一个性?明心见性,性有多大?白的?黑的?它白了就能够白,黑了就能够黑。


佛在《楞严经》中说,就在我们现有人生生灭灭变动的境界中,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在这个地方。就在现有的物质世界中,可以了解超物质世界作用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本身。


”方知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里珠。“

你才晓得悟了道是什么?穷人衣服里的宝贝。穷人衣服里的宝贝。这句话出自《法华经》里面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说佛对于一切众生像爱这个儿子一样,我们这些人都是离家出走、浪走他方的流浪汉,自己衣服里就有颗无价宝珠而不知,欲在外面干讨饭。因此佛嘱咐菩萨跟我们一起讨饭,行教化。打坐、拜佛,干什么?做清洁工作,扫厕所,把大便尘埃扫干净。慢慢修得好,再加一点钱,不要做清洁工作,管帐,研究佛学嘛!十二因缘。管了半天慢慢熟了,最后叫你当老板。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

我们学佛常有一个毛病:高推圣境,把菩萨、佛的境界,假想推测的太高而看不起自己。这些凡夫动不动就流眼泪,我一辈子没有办法了。“自鄙下凡”,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众生何必自卑,佛是圣人,圣人也是凡夫作。

“一向外求,不能内省。”

见性成佛很容易,你不要向外面找东西,只要回转来找自己一念清净,一念自在,就行了。成佛也不难,发财才难,做生意、赚钱、谋生什么都难,就是成佛容易,因为那些要向外面去找。


他说我们修行是“空滞行门”,一天到晚讲修行,早晨烧香,晚上拜拜,今天打坐,明天磕头,处处表示自己在修行,这些都是挑粪啊!《法华经》上讲搬大粪,你哪里有那么多粪搬?一次清洁,一洒就完然了嘛!

“空滞”,冤枉停留在行门上的事。等于最近教一班同学修白骨观,白骨观有几十个次序,先从观脚趾头起。很多同学老是啃那个脚趾头,一问我,我就生气。你抱着脚趾头啃干嘛呢?这叫“空滞行门”。你不会试第二步、第三步?跳过来不会试?笨的要命!该聪明的不聪明,不聪明的又要枉做聪明。

所以,以我的推测,包括我在内,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笨蛋;真笨蛋是假聪明。最怕的是假聪明,看起来样样能,门门行,自己认为高人一等,两只眼睛看人都向上面看,结果他什么都没有看见,自己看自己更看不见。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见性的功能无所不在,在这一面看见,回头也可以看见,无所不见。当我们眼睛张开看见光明;闭起眼睛看见黑暗,明暗过去了,那个能见之性永远存在。一岁看见的,同一百年以后看见的,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变动啊!昨天看见,今天张开眼睛还是这样看,这个没有变动。“非汝而谁”,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人的呢!你向哪里去找?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你怎么自己怀疑自己的本性呢?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哦!他的才华又来了!他说所以我们要了解,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来去,现象有变化,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而变动。这个道理懂了吧!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明与暗可归还本位。“明”归还给光明,还给发光的作用。太阳出来、电灯开了,有光明;太阳下山、电灯关了,则没有光明。

暗”还给不发光的范围。明暗都可归还,你那个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东西归到哪里去啊?还不掉的那个正是你的本性。

明、暗这两者有差别,是可还之法;能见明暗之性,“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真如妙性,永远不变动的,真如不变,你本来没有变动啊!怕什么?生老病死,唉哟!发高烧难受,拔牙齿牙痛,不痛的时候晓得不痛。这时你生病,你在哪里?你在痛上?痛也没关系,不痛也没关系,你那个痛绝不因为牙齿拔掉把你本性也拔走一点吧!乃至砍了手,并没有把本性砍掉一点。痛的时候在唉哟上,不痛的时候在舒服上,本性并没有变动,所以是不迁之门。


假使人以眼睛看东西的时候,“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你那个见性与明心见性,不能笼统混为一谈千万注意!这个观念把握不清楚,那就错得一塌糊涂,非常严重


我们任何一个人眼睛能够看见的这个见性,拿现在的话怎么说呢?你那个能看见的功能,或者说你那个眼睛,能够看的那个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古代词汇不够,而中国人又是喜欢简洁扼要,所以“见性”、“性子”、“性能”、“感性”、“理性”、“明心见性”都是使用这个“性”字,一切功能也是这个“性”。譬如唯识论的“诸法无自性”,一般研究唯识学的,都搞错了,认为是绝对空没有自性。实际上,“诸法无自性”是讲世界上每一个存在的东西,都没有固定性,不是永远在,同明心见性的空性不相干。可是近一、二百年来,大家研究佛学,没有把这个观念搞清楚。换句话说,逻辑的范筹混淆了以后,关于佛法、佛学,在见地、理解方面全错,很严重。如果站在受戒的立场来讲,那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所以佛告诉阿难,你的“见性周遍”,无所不在,当你意识看东西的时候,这是你意识见性的作用,如果这不是你自己的见性,还是谁啊?难道还是我替你看见吗?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佛说,你为什么怀疑自己的见性是否真实?你的见性这个功能很真实啊!“性汝不真”,这个真实的见性的功能,在你的生命上的作用是真实的,你为什么怀疑它有假呢?“取我求实”,这个道理在你自己身上,你为什么从我这里求一个东西呢?


(位置:录音6分钟左右开始)


恭录自《宗镜录》

本集录音地址: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3886927/14518457


喜马拉雅搜“菩提路”有很多南师录音专辑

精选推荐:


个人收集的南师录音资料下载地址(珍貴!)


唯识录音补遗


南师电子书垂直搜索网站 www.zhizhis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