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关氏家族年三十祭祖烧香习俗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后苇子沟西山老关家,归属正红旗,本姓关。办谱在乌拉街南四间房。

  后苇子沟正红旗关氏族人,以前过年时都要到西山老关家去祭祖烧香。当时的西山主事人是现在关世清和关世孝的爷爷关英武,屯里人都称他为西山关鹰。

  四十年前,西山老关家是屯中的大户,十多口人,最多时十七口人吧。

  当时的关英武是后苇子沟的名人,威望很高,是当时后苇子沟官学的校董。

  在关英武家的西墙的高处两个木粧之上横放一长条板,上面摆放着谱书、香匣、香炉(香碟)、蜡台(铜质的)等,香匣内放有磨成粉状的香末。

  到了年三十晚上,便将蜡台拿下来,放在祖宗板下边的条琴上(也叫炕琴)。安放好带有双喜字的大红蜡烛(当时叫洋蜡)然后点燃。再把香匣、香炉也放在炕琴之上,打开香匣后,先在香炉内放一层草木灰并压实,然后用一截秫秸挖去内瓤做个小撮子,将匣内香末撮起,在香炉小灰上摆成“一”字形或“卍”字形。再将一块儿红彤彤的火炭儿放到香末的一头,将香末点燃。

  等到接完神后,本族各支的人等便前来给祖宗磕头,烧香祭祖。

  香匣内的香末是在九九重阳节到哈达山上摘取年祭香(也叫达子香)的叶片阴干或烘干后用碾子压碎,并用细箩筛好的粉末。

  磕头时,要按辈分,自长而幼,分批进入。同辈的人一起进,按年庚大小顺序排列,磕完后,再轮下一辈。以此类推。

  住得离这儿较远的或年三十来不了的族人,要在初一至初五陆续到齐。本族中的男子,不论年岁大小都要去祭祖磕头。

  到正月十五,本家负责烧香,正月十五烧完香,正月十六便撤供、撤香了。

  烧香时的供品是三摞馒头,每摞五个馒头。满族人上供不供菜。

  (正红旗族人关世清口述 常维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