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邦已是50岁大叔 且看日画变迁

笔者自小就是个日本动漫迷弟,如今虽身处异国,但每逢动漫展都要去瞅一眼,更能感受到日本动漫文化在广大地域青年群体中的强大号召力(当然经常也会打眼到胡子拉碴、身材走型、脸上挂着蜜汁微笑的宅男大叔就是啦 hhh~)。

这次就以《鲁邦三世》系列来跟宅友们探讨一下日本动画审美趋势的变化。pick它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时间跨度够长,漫画连载始于1967年,截至去年2017是50周年;二是创作自由度高,作为日漫第一成人番(你懂得~),鲁邦系列自一开始尺度就放得很开,见血露点是家常便饭,再加上主角本人也有三观不正嫌疑,艺术实验色彩很浓;第三点就是创作方更迭十分频繁,各路大牛都负责导演监制过本作,再加上日本动画本身对绘制人员个人风格的强调,使得本作在各个发展时期有很强的对比参考性。


由于《鲁邦三世》实在算是高产系列,TV剧场改编番外加起来有几十部之多,所以这里笔者就以时间轴为序挑选了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些作品之中对当时日本动画视觉效果和艺术审美的阐释。

60、70年代: 美风下的轻松、浪漫

宫崎骏1979年导演的《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这居然是老爹的处女作……)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总结之作来看待。日本动画在二战后的重启阶段还是受美式风格影响很大,总体风格粗犷简朴。《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这部作品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基本创作特征,简约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而整体风格却偏向写实。当然这也与日本动画制作的小作坊模式有很大关系,为了节省成本,作品采用了大量的静止镜头,画面也很粗糙,而且这时期的视听语言也偏于稚嫩,作品的剧情设置十分简单(俗套到渣的英雄救美设定)。但由于题材新颖并且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鲜明体现出鲁邦系列招牌式的轻松活泼而又浪漫的冒险精神,作品总体质量还是令人满意的。此外,画面中刻意压缩过的景深,开头抢劫银行桥段中鲁邦和钱形追逐戏中呈现出的流畅自然感和丰富的喜剧化情节表现,都体现出宫老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由于当时吉卜力还未成立,所以本作在宫氏作品中鲜有提及,力荐宫迷们心血来潮时去重温一波吧~

80年代: 过渡 风格凸显

受一代动画大师出崎统(烧香膜拜~)的影响,到了80年代,日本动画已经逐渐发展且普及出本土风格的图像风格和镜头语言。在这一时期的三部TV特别版《鲁邦三世:巴比伦黄金传说》、《鲁邦三世:风魔家族的阴谋》、《鲁邦三世:拜拜了自由女神·危机一发》中,对镜头运动和阴影的处理可谓典范。据说“出气筒”大师(这名字是真的戏多,hhh~)将摄像机镜头语言纳入动画中的灵感是受了《逍遥骑士》的启发,这三部作品中出现的机车追逐戏在镜头处理方面与这部老片的确有几分神似。从1989年《鲁邦三世:拜拜了自由女神·危机一发》的宣传海报中就能看出,引入电影镜头的焦距和焦点使得坚持2D手绘传统的日漫在视觉传递上的确更有立体感。而为了传达剧情中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化,作品中也采用了强烈的动静对比手法,动作定格式的特写在一瞬间产生的强烈张力也帮助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此外,在之后被玩坏了的三次摇镜、画面分割、蜡纸阴影和入射光效果也是在这时期开始普及的。这时期的日本动画已经彰显出鲜明的自有风格,与当时颓势已现的美国动画分道扬镳了。

90年代: 危机下的变革

90年代平成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作画人员的薪资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仔细看90年代的这三部代表作品 —— 1992年上映的《鲁邦三世:俄罗斯之恋》、1995年的《鲁邦三世:DEAD OR ALIVE》和1996年的《鲁邦三世:去死吧!诺斯特拉达穆斯》,会发现作画崩坏时有发生,呈现出的质量忽高忽低,很不稳定。危机迫使各大动画制作公司革新手段来控制作品整体的信息量,包括加入很多对世情的刻画,尤其是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的批判和思考(苏联垮台、千禧年邪教传播)。而作品中为了控制成本所采用的大量的静止画面,也通过反复的“Three Panning”(三次摇镜) 来提升和强调动感,当然这也是被广大鲁邦迷揪着不放的槽点……

1995年由原创作者Monkey Punch加藤一彦亲自执导的被誉为“最接近原作风格的剧场版”(嗯嗯,尺度也是福利版的~) ——《鲁邦三世:DEAD OR ALIVE》中可以看出,此时手绘动作分镜的技巧已经达到巅峰了,且对97分钟的剧场版的整体剧情节奏的把控非常娴熟,已基本确立由视听语言而非台词来营造笑点的模式。此外,作品的整体画风也开始转向唯美,主要人物面部轮廓更加清晰,五官尤其眼睛格外传神(鲁邦还是像猴子,不二子、五右门卫的颜值提升了一个层次?至于大介,哭晕在厕所了……),而招牌的温馨、酸涩又带点嘲讽的“鲁邦式”结尾逆转也基本定型了。

新世纪初: 困境 怀旧

新世纪之后的鲁邦系列可以说是整个日本动画的缩影——高产、市场导向和严重的同质化。虽然画质的提升和制作流程的优化使得2000年之后的鲁邦TV和剧场版整体质量还不错,但局部的些微调整依旧难以摆脱同质化的弊病。虽然某些创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但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例如2008年推出的40周年纪念版《鲁邦三世:绿VS红》,整体的叙事结构甚至艺术风格几乎颠覆了之前的系列,轻松明快的画风变得阴郁惆怅,营造氛围极其压抑,令人伤感。虽然制作方表示这是面向老鲁邦粉的情怀之作,但作品中体现出对主人公鲁邦三世的身份定位的刻意模糊化处理和怀疑态度——这种过度的解构倾向的确在广大粉丝中争议颇大。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2012年推出的TV版《鲁邦三世:名为峰不二子的女人》中,粗粝质感的画面配上复古的情调和对不二子的情色特写(喷血啊~),让老粉们不禁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鲁邦系列,但这种颇为刻意的怀旧情结也破坏了几十年传承的鲁邦精神,嬉皮士般的玩世不恭和爵士配乐的轻佻浪漫变得黑暗且冷峻,不二子不再是那个神秘妖冶的坏女孩,更像是个风尘气十足的蛇蝎美人。作品一直秉承的活泼气氛陡然冷却凝固,艺术感倒是十足,但是看到特写中一向嬉皮笑脸的鲁邦坏笑之下带了那一抹残忍冷酷,除了一丝不适,还有些尴尬,什么都有了,但唯独不是鲁邦了。

至于2009年的《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 呃,龙套嘉年华? 典型的市场化套路,各种人设生拼硬凑之后,鲁邦的情怀和柯南的推理都没能到位地表现出来,嗯,很温暖很治愈,还宣传了一把环保呢,噱头赚得很足,但评价真心不能很高哈哈。

当下: 反思 尝试

2017是鲁邦50周年纪念,由小池健导演的外传剧场版《鲁邦三世:血烟的石川五右卫门》(豆瓣评分8.4)算得上是扛鼎之作,从画面、配乐到声优都在努力向前人看齐,虽然大众评价似乎不及上部外传2014年的《鲁邦三世:次元大介的墓标》(豆瓣评分8.7,也是由小池健执导),但一向在鲁邦系列中人狠话少、戏路单一、自带萌态的五右门卫在这部电影中唱了出相当惊艳的独角戏,田间小径独对黑帮,轻绵小雨中挥洒太刀招招分肉见血,痩弱压抑的浪人武士形象跟持斧的反派-粗犷豪放的山姆大叔的两次遭遇对决让人心弦绷紧,汗毛颤栗,但影片结尾节奏却又舒缓平复,回归释然,自带一种东方佛教文化熏陶的圆满自如的玄妙感。这与《鲁邦三世:次元大介的墓标》中次元大介的骁悍草莽硬汉的形象塑造可谓迥异,但二者在暴力美学呈现方面都达到了令人相当满意的水平,可以算得上这几年业界应对同质化困境做出成功尝试的典范。虽然方向尚不清晰,但可以看出鲁邦系列多多少少有点向着Cult片审美靠拢的趋势,节奏短平快,形象去符号化,类型越发不固定,各种元素混搭,体现出一定的反市场导向,回归强调日本动画传统的作者个人风格。在今年刚上映的TV版 Part5中,也可以瞥到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些些微的调整,老套的英雄救美的路数变得丰富复杂了很多,新晋女主明显比之前的“邦女郎“要独立能干很多,各种致敬镜头包裹下的是一个社交媒体构成的全新社会形态,这部TV版本身蕴含的消解性和批判性较几年之前都有了明显提升,笔者翻了翻豆瓣吓了一跳,评分9.1…… 还真是有点心虚,哈哈~

最后总结瞎扯一下,虽然这几年不时有业界大牛跳出来发表日漫“药丸“论,但笔者无论是从内心情感还是理性分析后,都觉得还不至于那么悲观。的确前几年轻小说漫改系列着实把日本动漫硬生生拉低了不止一个档次(毕竟不是谁都能孵出《凉宫》),而且日本动漫市场过分成熟也在无形中收窄行业的受众面。但从《鲁邦三世》系列的沿革看,过去几十年也出过大大小小的发展瓶颈和危机,制作方总是能协调观众面和各利益方做出调整应对挑战。这几年出现的经典重制和出续的风潮未必就证明日本动漫行业创新乏力、后继无人,起码眼下我们还是能看到行业内部在进行的反思和尝试,所以还是祝福日本动漫尽快找到出路,而《鲁邦三世》的迷弟迷妹们还是像钱形老爹一样追逐鲁邦到天涯海角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