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家庭让你焦虑的背后,究竟是不是有人在刻意“贩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充满了直击灵魂的“新闻”:XX城市的月平均薪资超过10000,你拖后腿了吗?震惊!90后小伙毕业两年买车买房,居然靠的是这个…面对铺天盖地“成功人士”的“成功新闻”我们开始变得紧张、变得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此时此刻,朋友圈也添油加醋一般地出现了各种乔迁新房的照片、喜提新车的照片、出国旅游的照片,这些照片仿佛在不停的告诉我们:新闻中发生的事情,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已经被身边的朋友、被同龄人狠狠的甩在了后边!由此一来,我们的焦虑也在日益加重!

现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难道我们真的一无是处?我们该如何应对家庭和职场的双向压力?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这些问题接踵而来,跟别人说多了、抱怨多了,怕别人感觉我们是“玻璃心”,这些问题闷在心里又十分困惑,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应对家庭和职场的压力?

1、认清事实—拒绝“贩卖式”的焦虑

面对生活中的朋友、面对职场的竞争者、甚至是面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我们总想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学历、他们过得怎么样?他们真的年入百万了吗?他们真的有车有房吗?他们究竟比我们强在哪?

总有人抱怨说自己的学历不够,没有竞争优势,感觉职场中似乎遍地都是“211”“985”的高材生,普通大学的毕业证似乎已经如同废纸一般被遗弃在了阴暗的角落。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美团的创始人兼CEO王兴给出了答案:全国有多少人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不足4%!其实我们的学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

面对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出国旅游照片,有些人又焦虑了:人家都已经出国旅游了,我连飞机都还没坐过。真是越想越悲哀,越想越难受。电视中的机场总是人来人往、甚至有点拥挤。诚然,现实中的机场旅客的确不少,但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坐过飞机的。经济学家李迅雷曾表示:中国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所以朋友圈那些晒出国旅游照片的还是少部分人。

不论是本科生的占比,还是没坐过飞机的大多数人,这些数据都在向我们说明:这个世界也许没那么好,但是也没那么糟。我们也许没有高学历、也许没有腰缠万贯、也许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至少我们是一个很正常的普通人,并没有过的太差。

正确、理性的看待身边成功的亲戚、朋友、甚至是新闻中的陌生人,认清现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首先,生活中一定是有很多比我们优秀的人,被人超过不丢人;其次,

不要被他人“贩卖”的焦虑而过分的否定自己,有时候“贩卖焦虑”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卖点;最后,焦虑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靠行动,而非焦虑。

2、职场的深度思考、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缓解职场焦虑

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身处职场的我们苦不堪言、焦虑万分。“想要赚钱,先让自己值钱”这句话听得双耳生茧,话虽不错,但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值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分享2个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① 职场的深度思考

“罗辑思维”的罗胖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一个朋友做编辑工作,聊起工作时,朋友得意洋洋的说告诉你我工作有一个绝招:我编辑任何文章只用三个键复制、全选、剪切,多一个我都不用!罗胖问朋友原因,朋友说是因为老板给的工资太少。罗胖又问,你这样写出的文章好看吗?你自己会有进步吗?朋友的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为什么会加薪、会升职?当然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已经能够承担更多的工作、或者学会管理,达到了更上一层领导的要求,如果一直像罗胖的朋友一样,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又不肯进行深度的思考,是不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值钱”的。

我们每天不仅要完成事务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就像拿破仑曾经说的一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先像领导一样思考,才有可能成为领导! 如何深度思考呢?

“黄金圈法则”是一个学习简单、应用广泛的思考方式。从内到外分别是:why(为什么?工作的目的)、how(怎么做?工作的方法)以及最外层的what(做什么?工作的执行)。当领导交给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先要分析工作的目的,知道领导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思考工作方法,用什么手段才能超乎领导的预期。最后才是具体的执行层面,考虑的是执行的细节问题。当然工作的方法有很多,“黄金圈法则”的实用性强且简单上手,因此特别推荐。

②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在成甲的畅销书《好好学习》中,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得到APP”中,有一位叫做筱颖的工作人员,她既是APP栏目《成甲说书》的主编,又是万维钢《精英日课》栏目的主编。正常人当一个栏目的主编已经是心力交瘁、力不从心了,但是筱颖却出色的完成了两个栏目的主编工作。

经过详细的了解才知道,筱颖不仅是主编,而且是标准的“身兼数职”,她一个人负责了主题策划、音频录制、音频剪辑、内容审核、留言审查、新作者挖掘、老作者维护、宣传文案的创作……一个人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团队的工作。

虽然职场中的我们很难像筱颖一样身兼数职且出类拔萃,但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详细的了解跟自己工作相关的所有信息。从公司产品的优劣势到其他同行业的竞品,由业务线的上游部门至业务线的下游部门,这些信息、这些工作我们都了然于心升职加薪也就不远了,即便本公司不给机会,去下一个公司我们也可以有条不紊的处理好工作的一切。

我的一个朋友投身教育行业,当大家每天做完工作都在放松的时候,他却在不停的研究销售技巧;认真看书学习怎么写朋友圈文案;请教务部门的同事吃饭,了解相关工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看大咖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排版、逻辑。两年后他一跃成为了校区的校长,因为市场宣传业务、咨询业务、授课安排、学员维护他都一清二楚。用老板的话来形容朋友就是:除了没有教师资格证不能授课以外,没有他不会的!即使他不能授课,但是他也了解颇深。

打败焦虑的从来都不是倾诉和安慰,而是计划和实际的行动!所以,我们要认真的、有深度的、有计划的思考工作,并且付诸行动;虽然孤军奋战但却气势如虹、能以一敌百!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值钱,才能真正的缓解职场带给我们的焦虑。

3、合理的规避风险—缓解家庭的焦虑

步入职场的我们慢慢的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孩子的花费越来越高;我们是子女,但很多人同时也是父母,每个角色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父母的健康和赡养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也见到过或者经历过生活中的生死离别。一个不受重视的小问题,有可能演变成一场重大疾病,而一场重大疾病很可能会让一个普通的家庭倾尽所有。曾经我们感觉这些都是电视剧里的桥段或者离我们很远,但是现在请仔细想一下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似乎总有那么几个人因为不注重健康让原本的小问题变成了大毛病,也有人因为一场重大疾病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手术费用。

曾经的一个高中同学,他是典型的学霸,在我们那个小城里他的学习可以说的名列前茅,这些都得益于他的母亲—一名出色的教师。在高三那段暗无天日的环境下,他的母亲为他破开迷雾,用科学的方法复习。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作为朋友,我们都替他高兴。

但是大三暑期的同学聚会他却没有出现,有消息灵通的同学告诉我们在他大二的时候母亲因为癌症去世了,家里为了给他母亲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也被迫离开了学校,和父亲一起工作赚钱。他的母亲也是学校的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们但是大家也都认识,我们都唏嘘不已。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他母亲由于过度的劳累身体一直不太舒服,又没有时间去做检查,一直拖着,等到严重了才去医院检查。但是已经为时过晚,虽然花了钱,做了手术,接受了治疗,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宝贵的生命。

其实很多时候面对健康风险我们是可以进行合理规避的,督促父母按时的进行体检、身体不舒服及时去医院检查,按照自己实际的收入情况买一份合适的保险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父母的健康风险,也就减少了我们来自家庭的焦虑。

当我们认清了真实的客观情况后,拒绝贩卖焦虑;在职场中认真规划、认真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采用有效的手段,为家庭合理的规避风险。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缓解了很多。我们又恢复了对于生活、对工作的掌控感,这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