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象征国家性质的第四版五十元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于1987年4月27日至1997年4月1日发行的一套货币。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在设计风格上,这套人民币保持和发扬了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特点,主币背面图景取材于中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背面纹饰全部采用富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图案。在印制工艺上,主景全部采用了大幅人物头像水印,雕刻工艺复杂;钞票纸分别采用了满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仅表现出线条图景,而且表现出明暗层次,工艺技术很高,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印钞工艺技术水平和钞票防伪能力。

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因此,画面的设计从政治上说要庄严,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含义,体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形式上说要有中国的民族特点,要有较高的艺术性,同时还要适应形势,体现出国家的发展变化,表现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新成就。第四套人民币的图案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点,这套人民币整套票券设计思想的共同主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精神焕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为了表现和强调这一主题,票面采用大幅人物头像为主景,这是国际上常用的手段,具有较好的防伪效果。

50元券正面主景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头像,体现了中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国体和政权性质。

文字设计

第四套人民币除了在图案和纹饰上作了精心设计外,在文字的采用及规范化、标准化上也作了认真调整。全套票券不仅继续采用蒙、藏、维、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以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使用,而且又在1元以上主币上增印了盲文符号,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第四套人民币还吸收了国家对汉字整理和简化的成果,在票面上全部采用了规范化汉字,但字体仍沿用马文蔚先生的“张黑女”碑体。一是改繁体字为简体字。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中的“国”和“银”两个字,六种主币面值的“圆” 字,都分别改成了“国”、“银”、“圆”。二是改异体字为正体字。原来流通的人民币2元券、2角券、2分券的“贰”字中间的两横在上,即“贰”,现改成规范的正体字“贰”。三是改旧字形为新字形。原来流通的人民币辅币1角、2角、5角券的“角”字写成“角”,中间的一竖不出头,现根据文化部、文改会 1965年联合颁布的印刷通用的汉字字形表,使用了新字形“角”,中间一竖出头。

防伪特点

一、在纸张上加强了防伪

纸张是印制钞票的主要材料。人民币钞票纸的主要成份是短棉绒,纸张光洁、坚韧、耐折、挺度好,并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用而不易损坏。第四套人民币除3种角币券没有水印外,主币均采用水印防伪。1元到5元券采用方圆古钱四方连续水印钞票纸,由胡福庆设计制。10 元到100元券采用固定人物头像水印钞票纸:10元券为陕北农民头像,50元券为炼钢工人头像,100元券为毛泽东侧面浮雕像。人物头像水印与几何图案水印不同,它不仅要表现线条,而且要表现出明暗层次,因此在工艺技术上也要复杂得多,这也是中国钞票纸生产工艺的一大进步。这些固定水印头像均由侯一民、邓澎设计绘制,参与水印图像雕刻的有郑新臣、胡福庆、骆富文、夏冠英等。

二、加强油墨防伪

油墨是钞票印制中的主要构成成份之一,第四套人民币使用了多种防伪油墨,如无色荧光油墨、同色异谱油墨、磁性油墨等。

1、无色荧光油墨:一种本身无颜色,但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发出明亮荧光的油墨,如1990年版100元、50元券左右都有用此油墨印的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拼音面值,在紫外光下发出黄色荧光清晰可见。

2、同色异谱油墨:在太阳光或灯光下与一般油墨没有区别,但在紫外光下就会发亮或变成另外一种颜色。例如:1元券正面中间部位平凸印的黄绿色的桃花树干;2元券正面中间部位平凸印的土黄偏绿色的翠竹竹干;5元券正面中间部位平凸印的桔红色花纹(即仙鹤的头顶、颈、翅膀);10元券正面中间部位平凸印的桔红色的凤凰;50元券背面右上角衬托面值平凸印的桔红色花团,即“50”面值部位的桔红色;100元券正面四领袖像左边桔红色的花纹等,都采用了同色异谱油墨。

3、磁性油墨:需要专门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第四套人民币各票券的号码,以及50元、100元券正面下边颜色较深的花边都采用这种油墨。

三、在制版、印刷工艺上加强防伪

第四套人民币在制版和印刷工艺上主要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凹印接线技术、套印对印技术和平凸版接线技术等,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防伪功能。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钞票防伪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墨层厚,手感强,难以复制。

人民币的主景图案都是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尤其是1990年版50元、100元券,正、背面主景及装饰花边、花球、面额文字等凹印部分版纹加深,使雕刻凹版印刷图案更具有立体感。由于第四套人民币各票面全部采用人物头像作主景,因此,对凹版雕刻工艺的要求也比前几套人民币要高得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身份,不同服饰的人物,都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刀法加以细致的刻画和区别。这从各个票券的票面上可以看到,一幅幅雕刻凹版印刷的人物头像,线条清晰,刀法流畅,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每一幅头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凹印接线技术也是钞票的一种专用印制技术,其特点是色彩较为明显,颜色衔接自然过渡,无漏白,无错位,线条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成线状。套印、对印技术就是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使钞票正背面图案一次印刷成形,使特定部位的图案正背面完全重合。例如:1元、2元、5元券正面左下角的小花束和背面的小花束完全是对应吻合的。平凸印接线技术是人民币采用的比较可靠的防伪技术,它的特点是一条完整的线上印几种不同的颜色时,不产生重叠、缺口现象。上述所有先进印刷工艺和新型印钞材料的采用,大大提高了第四套人民币的防伪性能,它标志着中国的印钞造币技术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四、安全线

在钞票纸中埋入安全线,也是人民币防伪的主要措施。安全线是一种金属材质的细线,用仪器检测有磁性。1990年版100元、50元券新增加了金属安全线,它是在造纸时加入的、埋在钞票纸中,而不是直接印在票面上。用肉眼迎光透视,即可看到安全线贯穿于票面右侧的钞票纸中。

安全线的使用,是第四套人民币中的亮点之一。早在第四套人民币发行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初步具备了防伪安全线的生产能力。考虑到货币发行的可靠性,对市场实际应用安全线工艺尚未有完全的把握,轻易不敢在生产中正式使用。后来,由于社会上流通的高面额假币较多,中国人民银行这才痛下决心,改进第四套人民币高面额钞券的生产工艺(1990年版50元、100元),正式启用防伪安全线,提高钞券的抗伪能力。在安全线使用的初期,确实保护了50元、100元这种高面额的钞券,假币辨别容易多了。

这也可以说是第四套人民币生产工艺的另一个亮点,同时也印证了第四套人民币为何一开始并未使用安全线等防伪工艺措施(1980年版50元、100元)。

磁性标记、安全线等防伪措施,均是在第四套人民币上首次使用。

五、数字防伪

1980年贰角人民币,采用了幼线体数字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