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家族墓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中都埋葬着谁?


纪晓岚墓地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坐落在沧县崔尔庄镇北村村南约300米处。坟墓1194座,墓碑136块。 纪晓岚虽为科举人仕,可他不是纪氏家族中唯一做官的,更不是最早进入官场的,他家早已 是河间望族,所以纪氏墓地也不仅此一处。


纪晓岚为清代官宦文人,沧县景城纪氏后裔。纪晓岚基所在纪氏家族墓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南北300米,东西100米,共有墓1194座,墓碑136块。墓地在“文革”中遭严重破坏,现仅存残碑十余块,新出土有纪晓岚本人生前撰文,由刘墉、董浩、翁方纲等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墓志铭三块。纪晓岚墓地坐西朝东,墓碑下赑屃头东尾西。
墓地东、南、西南侧是茂密的枣林,北、西北侧是打谷场。数株高大的椿、榆、槐树下有一丘封土,即为纪晓岚坟茔。坟茔向口朝东,往东约3米处竖立墓碑。墓碑为纪晓岚下葬时所立原物。墓碑上刻有嘉庆皇帝御制碑文。据资料考证,埋于地下的墓志铭还有若干。

当年纪晓岚为选择筑墓之处,特地从南方请来风水先生,遍寻纪氏庄园,最后确定北村新阡。当时墓地占地数十亩。按老人们记忆,民国九年所立的那通神道碑,原来的位置距纪晓岚坟丘约150米,立于墓地东方一条南北通道的路边,俗称“下马碑”,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意。此碑为重立之碑,原碑毁于何年已无人知晓。
墓碑再往东15.6米处竖一通神道碑。神道碑为纪晓岚六代孙纪钜臣于民国九年重立。墓碑东面为1989年修复按原碑文重刻,由沧州书法家刘文源先生书写。在墓碑北侧2.56米处,立一文保碑,上刻“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
墓碑立于青石碑座上。原驮碑赑屃已损坏,碑高268厘米,宽109.5厘米,厚38厘米。顶部蛟龙碑冠,为1989年重新刻配,冠高120厘米,长、宽各大于碑身,碑身中间有一条不规则裂缝。碑身正背两面,四周都有精细的云龙浮雕。分别雕有12条游龙,上、下边各2条,左右边各4条。墓碑西为原刻御制碑文,约有一半字迹抚摩可辨,一半漫漶不清。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纪文达公神道碑”。

神道碑高195厘米,宽66厘米,厚20.5厘米。碑身正面刻楷书大字“皇清太子少保协办大字士礼部尚书纪文达公神道碑”。碑阴刻纪事碑文。神道碑碑冠高63厘米,宽77厘米,厚24.5厘米,上有蛟龙图案、篆额为“永垂不朽”。 墓地还散落一些断石残碑,其中两块雕有花纹的残石,据说是原墓碑下石龟的残块。
纪晓岚在他续修的《景城纪氏家谱·茔墓图》中记载:“第一茔在景城南半里,始祖椒坡公卜葬于此,墓壬山丙向”。子孙从葬于此,形成了一处纪氏祖茔墓地。此处墓地至今仍在景城村南,成为一处古墓葬群。鼎时期,占地七十余亩的墓地中曾矗立有大大小小一百多通石碑,向世人无声地显示着景城纪氏的社会地位和人文传统。
明初大移民中,沧州绝大多数居民是从外地迁来,而第一代迁入者坟墓犹存的为数不多。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后人显赫,追述祖德,在谱牒中有了记载;二是家族兴盛未断祭扫。至今景城仍有纪氏族人700余口。

近年在这一处墓地中陆续出土了纪晓岚家人的三合墓志,分别为纪晓岚长兄纪晫、堂兄纪昭和侄儿纪汝备的。在纪氏后人纪峰的倡导下,远近纪氏族人又集资再刻重立了始祖椒坡公的墓碑,使海内外广大纪氏宗亲景仰有凭,缅怀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