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的故事》系列一:你该了解的一段历史

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了解《圣经》吗?


回答一:我又不是基督徒,了解《圣经》做什么?

回答二:感觉《圣经》是很神秘的东西,一般都是黑色的缎面,烫金的大字。

回答三:艺术作品中看过,基督徒手捧《圣经》,日夜诵读,每逢重大决策,都要手抚《圣经》发誓。

回答四:《圣经》究竟是什么?好奇!

下面,我们来讲述《圣经》的故事。


了解《圣经》之前,先介绍一本书——《圣经的故事》,房龙作品。在这部书的第一章,房龙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总结一下,有以下几层意思:


美国 房龙 著


——《圣经》,是一部历史

3000多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河谷附近,有一支游牧小部落,为了寻找一点点可怜的土地,四处游荡。当时,埃及金字塔已经存在上千年,古巴比伦王国、古亚述王国如日中天。这个游牧小部落,就是早期的犹太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沿着阿拉伯沙漠向北行进,探寻丰腴之地。《圣经》,便是他们这个游牧小部落历史的记载。


——《圣经》,是犹太人视角的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是有“视角”的。视角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正如房龙所说,每个国家的历史课本在讲述本国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视角”,然而,换到别的国家讲述同样一段历史,则完全不同。这一点,在参观经常发生碰撞的两个不同国家的博物馆会有深刻体会。


流浪的游牧小部落四处寻找土地,肯定是一群不受欢迎的“来客”,先于犹太人来到肥沃的尼罗河谷以及地中海东岸的埃及人、巴勒斯坦人肯定不会欢迎犹太人的到来。于是,麻烦来了,便有了征战。所以,《圣经》中记录的历史,可能在美化自己民族,贬低别的民族。这不是错误,而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在书写历史的时候,都会有的“视角”。所以,“三千年前的犹太人、两千年前的犹太人、今天的犹太人就如同现在的你和我,他们既不像自己所描述的那样美好,也不像敌人通常所描述的那样差。虽然他们身上有很多美德,但也不乏及其寻常的缺陷”,引号里面的话,是房龙说的。


——《圣经》,是犹太人的历史,但不是犹太人命名的

公元4世纪,耶稣已经死了400年,倘若你在这个时候之前,和犹太人提起《圣经》,他们可能会瞪着深邃的琥珀色大眼睛,迷茫的望着你,不知你所云何物。


《圣经》,是犹太人的历史不假,但真正成为一本册子,一本以《圣经》命名的册子,这个功劳属于君士坦丁堡的酋长约翰-克里索斯托,他把犹太人所有的圣书统称为《圣经》。此后,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用各种方式诠释这本经典,对这种典籍不断进行完善,于是,有了今天的《圣经》。


——《圣经》,由地下的“手抄本”到“圣书”的逆袭之路

最早的《圣经》素材,写在兽皮或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当时,犹太小村庄、小寺庙中虔诚的老人乐于用简短的文字记录各种法律和预言,旨在为寺庙的到访者提供便利。“法律”和“预言”,以及对其解释,也是后来《圣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经(旧约)》中,记载了古老亚洲的历史,我们非常熟悉的西亚地区流传的创世说,亚当夏娃的故事,诺亚方舟的故事,亚伯拉罕的故事,出埃及的故事,摩西十诫,大卫王、所罗门的故事以及大力参孙的故事,都来源于此。


《圣经(新约)》,其故事就简单多了。主要记录耶稣的故事。耶稣升天后,他的门徒把他的故事整理成了《基督传》和《使徒行传》,但这些你在公开的场合是买不到的,人们只能在人手相传的秘密小册子里知道耶稣或者使徒的消息,因为,当时统治以色列地区的罗马人是反对传播这些思想的,罗马当局认为,仁爱、赈济学说有碍维护本国安全,因为罗马本国就是靠残酷的武力夺取政权,征服世界的。


三百多年后,宗教大获全胜,久受压迫的基督徒成了罗马的统治者,皇帝也信了基督。于是,掌权了的教会开始对流传的基督的故事进行整理,保留了一些福音和一些使徒们写给远方信众们的书信,也就是今天《圣经(新约)》。


如果说房龙的《圣经的故事》,是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圣经》,那么,本系列的文章则是以更通俗的语言讲述《圣经的故事》。如果把《圣经》比作麦穗,那么《圣经的故事》就好比面粉,本系列文章大概就是包子馒头花卷了,面食虽然美味好吃,但终究难以与麦穗的营养美感匹敌。


本文为言值公社原创文章,欢迎个人扩散、转发,请著名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