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成功的领导一定要“骂人”,是所谓的"落差善意",让下属死心塌地

职场上,尽管大多数时候都在提倡赏识和鼓励。但一味赏识、鼓励,只会把这个阈值越拉越高,久而久之,领导的正面激励,就很难再让下属感受到落差。

一个会批评人的领导在给员工称赞、鼓励时,往往更能给员工更大的激励感。这就是所谓的"落差善意"。

一、责人先责己

批评之所以起不到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批评者启动了被批评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表面上你把他训得跟孙子似的,其实这孙子心里一直在数落你的不是。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一个道理,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自己教,一定得找外面的先生来教。为什么?因为你在家的样子,你儿子清清楚楚,你板起脸,拿圣贤之道训他,他嘴上不说,心里琢磨会"那你也不怎么圣贤嘛"。

事情办砸了,上级也有脱不开的责任。如果不先澄清自己的责任,怎么让下属心服口服?

二、惩罚要明确

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把惩罚的范围说清楚。多大的强度,到什么时候为止,惩罚完了还能不能愉快相处。

强调一下,一定要表现出受罚之后到此为止的意思,因为再重的惩罚只要罪刑相抵,大家都能接受,以后还能好好干。

三、轻话要说重

有个诀窍:事情越轻,你的话反而要说重;事情如果真的很严重,你反而要把话说轻。

举个例子。体检的时候查出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负责任的医生会非常严肃地跟你讲:"要注意啊""这样下去不行啊""什么病都会有啊"。

可是你要真查出绝症了,医生反而会说得比较轻松:"没事""不要有心理负担""这个病现在治疗方法已经很成熟了""我们有很多专家,都很有经验""你要认真地听医嘱"。

四、对事不对人

人非圣贤,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即使是主管自己,以前菜鸟时也难免被骂,才爬到今天的位子。

最槽糕的责备就是部属每犯一次错便全盘否定他这个人一次,让部属感到羞辱,很少会化为驱策他进步的动力,也许会让他因为恐惧而战战兢兢,但他绝对会心存怨恨。

五、要因人而异

对于不同个性的部属,要采取不同的责备方法才能收效。

例如,对脸皮薄、自律性高的部属,只要轻轻提点,就会很自责,并拚命弥补;若对这样的部属破口大骂,反而会因为逼得太紧而产生反效果。

相反地,对于个性粗枝大叶的,就须用比较严厉的方式责备。

六、要注意措词

人在生气开骂时,都会有情绪,但要注意措词。让部属知道并承认自己的过失,进而负起责任,但不要用恶毒的言辞伤害他的自尊。

七、三明治策略

即:"赞美+责备+赞美"的三明治策略:直截了当责备,会让部属觉得伤自尊、没面子。比较好的做法,是先肯定部属的认真与表现,再指出缺失、提出改善的建议。

这样能让部属不因受责备而沮丧,反而更有冲劲去改善,把事情做好。

八、不要当众骂

当众痛骂是最糟的做法,部属觉得在众人面前丢脸,非但无助于改善缺失,反而会心生怨恨。

九、不要耍威风

有些主管藉由责骂立威,久而久之,部属认为主管EQ低、只会乱骂人,表面上唯唯诺诺,心里却不当一回事。

十、不人身攻击

责备时须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不要口出伤人。例如:"你这种人以后绝不会有出息!""你的能力根本就不行!"如此全盘否定部属,只会造成负面结果,怨恨主管,或乾脆辞职。

十一、不要翻旧帐

对于今天该指责的事,引用过去的例子或说"你每次都这样"是不恰当的。

但是如果多次犯错的本质和情境类似,则显示这名部属思考及处理事情的确存在特定盲点,必须将类似错误提出、归纳分析,才能够对症下药。

团队合作当中人与人之间也会有各种摩擦,谁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

员工有情绪和抱怨时,谁能第一时间疏导?

员工有意见时,他第一时间会向谁提出来?

员工有好的改善建议时,他第一时间会告诉谁?

员工出现错误时,谁能第一时间就发现并处理?

员工心态有问题时,谁能第一时间及时调整?

员工违规时,谁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

——就是中层管理!

作为老板,如果不重视员工的付出,认为一切的结果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这样的公司,也不值得员工热爱和付出。

只有老板和员工彼此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公司才能走得更远。

思考:

1、老板要什么?

销售

利润

员工主动多干活

点评:企业是老板的,老板要对企业经营负责,所以自己 才会拼命干。


2、员工要什么?

高薪

尊重

轻松少干活

点评:员工多抱有打工者心态,没有利益驱动,员工不会主动多干活,相反,他们想轻松少干活。


很多企业在考虑设计业务员薪酬的时候,一般都是走着(总收入=底薪+提成)线路,这方式还是特别单一、激励性不够丰富,对于业务而言,激励性自然动力也是不够级全面的。另外,这种底薪加提成,激励性还是比较强,但是却存在以下缺陷:

1、底薪高、提成低;

会滋生员工偷懒心里,拿到底薪就行,根本就不去努力干业绩。底薪越高,员工越容易偷懒,正所谓高薪养懒。

2、底薪低、提成高;

偷懒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偷懒。在初始阶段,业务员很勤奋,拼命干业绩,当收入达到他心里价位的时候,他就会选择偷懒,毕竟企业不是自己的,不会像老板那样拼命干。因此员工和老板没有达成利益趋同思维统一。

业务员加薪的两大模式:

一、建立不同等级的薪酬考核体系

1)入职3个月以上:业绩平衡点为低值(如20万/月),主要关注过程考核指标,比如访问量,跟踪量,考核分值等,设置小额奖励

2)入职6个月以上:业绩平衡点为中值(如40万每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比如毛利,回款,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偏中间值。

3)入职一年以上:业绩平衡点为常规值,比如说可以设置50万元每月,主要关注毛利,回款,培训考核等,奖励制度为常规值

4)高级业务员:一年平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级为高级业务员,薪酬可增加20%-30%,设置高值奖励制度

二、建立业务经理晋升机制和年终奖分配机制

高级业务员可以升级为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则对其下属采用不同的业绩平衡点,等级薪酬也将进一步提高

1)业务经理:年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的业务员,均有机会成为业务经理

2)高级业务经理:一年团队人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不包含本人业绩,第二年晋升为高级经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注释: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础上的,年终奖时可以额外奖励优秀的员工。每年的奖励分三年发放到位,如果员工离职,则不再发放奖金

三、建立更高级的的合伙人制度

比如说,高级业务员,业务经理都可以有机会成为内部合伙人,一起分享企业利润红利

个人建议:

可以先做三到五年的合伙人模式,再做股权激励最好。合伙人就是员工自掏腰包入股,但是不拥有公司股份,并且合伙人也不享受剩余价值,而是分享增值部分的剩余价值。我们只需要匹配好企业的分配率、员工的回报率就好了,说现实的一点,只要比员工把钱放在银行的利润高,那就可以。

合伙人模式分两种

1.公司合伙人:作为合伙人分享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果

2.项目合伙人:只参与具体的项目的利润分成与责任承担

四、建立股份制与期权分配机制

高级业务经理培养年业绩达500万以上的的业务员超过10人的,就可以成为企业股东或者自己成立分公司,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给员工做了3-5年的合伙人以后,根据其贡献,指定不同的合伙机制,可参考以下两种

1.契约:测算公司的股本,签订股权代持合同,让那个优秀的员工成为企业股东之一

2.期权激励: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让优秀的员工不断增加公司股份

总结:现在很多企业很多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激励政策,所以,没有让公司二婚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所以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员工被挖走。而李太林薪酬全绩效模式,通过使用多元激励模式,达到留住优秀人才,提升企业业绩的能力。

五、PPV量化加薪方案

对于一些刚入职的业务员来说,前三个月比较难,因为业务不熟悉,销售技巧也不熟,所以就很难赚到钱,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开单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一些运气不好的业务员,很难挺过这三个月。但是,如果延长考核周期,企业又容易赔钱。所以,必须要哟花薪酬模式,让员工在开单钱,可以通过承担其他工作来赚一些钱。

而所谓的PPV产值量化薪酬模式,就是指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一种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形成一种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

PPV模式让那个业务员可以做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也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

1)跟单业务员,跟踪生产流程,完成交货,跟单产值工资

2)市场调查员,调研市场,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

3)信息统计员,协助统计和分析市场调研的数据

4)客服,对客户进行回访,收集客户反馈

5)分析员,收集外部与内部产品信息,并提供数据分析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6)公司里面的行政,后期,美工等工作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担任

没有利益的趋同,就没有思维的统一!!别因为工资设计的不合理,而丧失员工心甘情愿为你拼命的机会,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

私信小编“绩效”两字,免费发送100分钟薪酬绩效管理内部培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