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法國油畫之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年)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如果說法蘭西民族繪畫形成於17世紀,那麼普桑可謂“法蘭西繪畫之父”。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創作的旺盛時期。普桑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將古典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他常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從而不使人物為感情所動,並儘量求得畫面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他創作了《薩提爾與山林水澤女神》、《花神王國》、《阿卡迪亞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亞的牧人》是一件沉靜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畫中3位牧羊人在艱難地辨識一塊墓碑上的銘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亞……”(阿卡迪亞是希臘傳說中的樂土)其中一位年輕牧人以詢問的目光注視著一位象徵造化的女人。畫家藉此表達了樂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極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恆的憂鬱思想。


46歲的普桑收到路易十三和首相黎世留的邀請信,以宮廷首席畫家和高薪請他回巴黎為王族服務,回國後受到熱烈的接待,住進宮裡豪華宅邸,但是失去了藝術上無拘無束的創作自由,他自己說過“像絞索一樣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宮廷的禮節、專橫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陰謀等等割斷了他藝術的翅膀,這使他十分後悔回國。他說:如果我在這個國家留下來,我就會變成一個拙劣的畫家。一直忍受到1642年首相黎世留去逝,他乘機請假回羅馬,藉故看望有病的妻子,這一去決不再回巴黎,與妻為伴,不求名利,潛心作畫,又過起那野鶴雲間的自由生活。畫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於風景畫的創作。


普桑已臨晚年,逐漸失去作畫的能力,在他給友人的信中說:“我沒有度過一天無痛苦的日子。”臨終前說道:“上帝答應我快要去了,因為生命的折磨對我是太沉重了。”1665年11月19日71歲的大師逝世於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