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這個藏在半山腰的公園,承載了多少老內江人的回憶

時間是個神奇的東西

有時會使人淡忘一些記憶

但有時又會使人銘記一些東西

梅山公園”便是我一直難以忘懷的地方



梅山公園位於十四小旁,始建於1954年,前身是“梅家山苗圃”,1983年經市政府批准成立公園籌建,1997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



這一座經歷64年風雨的公園佔地68.23畝,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園內植物高達150多種(其中有很多是自然生長)。前山是以紀念性建築為主,後山是以花卉盆景植物為主的觀賞遊覽休息場所。




梅山公園前山



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碑,是迄今我國境內唯一一座為紀念十萬築路民工的歷史功績,緬懷築路英雄的建築。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除了這些標誌性建築外,公園內還很多鍛鍊身體的叔叔阿姨


武當玄門劍”,快慢相兼,剛柔相含,行如蛟龍出水,靜若靈貓捕鼠。要劍隨身走,以身帶劍,神形之中要做到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


一間只有一桌機麻的茶園,簡直就是打“早麻將”的聖地。內江人就信奉“不打牌,就有沒朋友”


一群阿姨伴隨著音樂忘我的跳著,毫不在乎那刺骨的寒風。因為舞蹈能帶給她們溫暖和歡樂。她們要讓所有人知道,這塊地被她們“

承包”了。


再往前走,一下就靜了。四位練太極的叔叔阿姨,感覺他們身處另一種至高境界。從旁邊走過去不由的躡手躡腳,屏住呼吸,生怕打擾到他們。


一旁坐著兩位談笑風生的爺爺,歲月蒼老了他們的面容,滿頭的青絲已有少許白髮,不過心依舊是那日的心,情依舊是當年的情。願每個人以後有陪你靜坐聊天的老友。


梅山公園後山


以前要收兩元的門票,現在已經是免費進入了。



從小拱門進入就能看到一座“小池塘”和假山。


繼續往前走,便有“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體驗。此時此刻的歌聲,與悠然靜謐的環境結合在一起,我的心也隨之盪漾。


後山還有茶樓小院,坐在椅子上和朋友喝茶聊天,旁邊的房子是一間間的機麻房,設計的十分有意思。


這裡陳舊的健身器材,卻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去鍛鍊身體的熱情。


邊鍛鍊身體邊聊天的叔叔阿姨們


梅山公園周邊


一個規範化的菜市場


各種當季蔬菜應有盡有,放眼望去一片綠色,看著就很健康的感覺。


醬灰mer”(黴豆腐),吃稀飯的時候就愛伴著吃,口感非常細膩,富有“東方奶酪”的美譽。一元一塊,一塊都可以吃好久。


內江人天天吃的“牛肉麵”,面的“

源頭”就在這,每一根都是手工製作的。


豬肉蹭蹭漲價的時候,好多人都只是遠遠觀望一下。大千妹兒懇求“二師兄”別再漲價啦


這些“活禽”,也就是俗稱沒有喂飼料的農村“土雞土鴨”。老一輩最愛買,比超市裡的凍貨更新鮮、口感好得多。


默數過往,回憶宛如一條舊巷,寂寥而又幽長。這條通往甘泉寺的階梯,也是勾起回憶的道路。


梅家山體育場,上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會來這裡舉辦運動會。


見過近幾年的體育場,但是1976年的你一點沒見過。時過境遷,昔日的面貌宛如過眼煙雲。


走到哪吃到哪的大千妹兒,一定不會錯過這裡的美食

各種老字號早餐店,包子、餃子、麵條應有盡有。


這家米糕店,桂花糕、紫薯糕等,品種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老闆給我推薦的紫薯“驢打滾”,味道不是特別甜,剛好符合我的口味,非常軟糯。


光看門頭,就很有懷舊感。從一家小攤到開店鋪,孩子們長大了,但是味道依舊沒變。


每次必點的“春捲”,在外吃過各式各樣的春捲,最愛的還是這家。土豆每次都要求炸脆一點,味道辣一點。


位於梅家山體育館運動員通道處的“灰水粑”


門面很小,但手藝是老闆家祖傳的。為了保證新鮮,老闆每天早上現做,原料都是在用得最好的,吃起才能口感好。


灰水粑是用草木灰做的,另外加了糯米,吃起來也糯糯的。別的地方都吃不到。


梅家山”有著多少人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看著那些帶著歷史痕跡的街道樓房

不由得讓人感嘆時光流逝歲月無情

但這裡的一切酸甜苦辣

都將是人們心中永遠不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