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紫外線燈能殺滅新型冠狀病毒嗎?

紫外消毒燈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最常見的是醫院和各種餐廳甚至學校教室等公共場合,一般下班人員離開後即打開消毒,當然經常也會被告知,人員在場時不得開啟消毒!但大家用歸用,至於它是什麼原理估計都有點糊里糊塗,為什麼能消毒,又為什麼人員在場時不能打開?不是人多時才需要消毒麼?

極美的太陽多波段拼圖

紫外線是誰發現的?

大家第一個就想到了牛頓,因為牛頓是第一個用三稜鏡分解太陽光的人,1666年,牛頓為躲避瘟疫到了鄉下老家,在那個暗房子裡有了很多驚人的發現,甚至包括後來的萬有引力定律,所以1666年被大家成為第一個奇蹟年!

牛頓用三稜鏡分解陽光

牛頓將陽光分解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其實是不同波長的光在相同介質界面上的折射率不同所致,但牛頓既沒有發現紅外線,也沒有發現紫外線,即使如此牛頓在光學上的貢獻依然是偉大的!紅外線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在1800年發現的,而紫外線則是德國科學家裡特在1801年通過氯化銀溶液中浸泡過的紙在紫光外側仍然能強烈的感光而發現的!

德國科學家裡特

1860年代麥克斯韋通過他的方程組推導出了電磁波的速度和前幾年傅科準確測定的光速相等(允許誤差內),因此麥克斯韋認為光不過是電磁波的一種,而事實上卻是如麥克斯韋判斷,我們所見的可見光不過是電磁波譜中非常短狹窄的一段,即使包括紅外和紫外波段,仍然窄得可憐!

電磁波譜

一般認為波長小於370nm即為紫外線,已經在我們肉眼的感知以外,但並不表示別的動物看不到,比如蜜蜂無法看到波長大於黃光的可見光,但它們可以看到紫外線,所以蜜蜂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另外我們常用的單反相機鏡頭前面也有一片UV鏡,這是用來過濾紫外線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它來干擾我們的可見光的拍攝!

UV鏡

不過這裡必須也要提一下,因為CCD感光範圍比肉眼要寬得多,在鏡頭底的CCD處有覆蓋一片紅外濾光片,這是過濾紅外光的,很多玩天文的朋友會將其拆除,以增加整個CCD的感光量,但這片拆除時必須小心,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毀了整片CCD,千萬不要用天文改機對著夏天穿著清爽的美女拍攝哦,種花家可沒提醒你哈!

它的消毒原理是什麼?

關於紫外等的消毒原理,我們必須追溯到搞定黑體輻射全波段的普朗克同志,1901年發表了他發表了拼湊的黑體輻射公式,儘管他也不知道怎麼來的,但這個公式解決了整個波段的輻射計算!普朗可從中能夠引入了量子的概念,也就是:

E=HV

能量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頻率,頻率越高能量越大,與光電實驗中發現的狀況是一致的,而低頻的光都可能打不出電子,當然這電子與否和我們今天討論的消毒其實沒啥關係,跑題了!

各位其實也可以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能量公式計算下,上文就直接給出了,簡單的說如果這個能量大於化學鍵結合能,那麼這種化合物就會因為化學鍵斷裂而被光解,所以紫外線會導致各種材料老化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它的光子能量很強,會突破絕大多數高分子材料的化學鍵,所以塑料製品在太陽底下曬久了就會變得很脆,因為斷裂了化學鍵的高分子材料,就跟沙土差不多!

光解的上坡反應和下坡反應示意圖

比如我們常見的紫外消毒燈波長大都為200-275nm,主要消毒輻射波段在250-270nm,這個波段對於各種病菌的消毒效果是比較好的,與光解各種高分子材料樣,紫外光能量高於其中關鍵的有機物化學鍵結合能,病毒的DNA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殺滅病毒或者無法再分裂!

當然陽光中也含有大量的紫外光波,所以在太陽底下勞作時也要注意防曬,如果不小心被暴曬的話,蛻皮是難免的,不過有個好處是,第一次被暴曬是會蛻皮的,脫皮後比原來還要白哦,各位如果不怕的話可以嘗試下,種花家當年戶外騎行時每年頭幾次長途,幾乎都這樣!然後再暴曬,一般情況就是不脫皮了,只是曬黑。

為什麼人員在場時候不能打開?

其實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都瞭解了,紫外光殺傷有聲生物是無差別的,也就是無論是人還是細菌和病毒,都給你消毒了,只是人體積比較大,紫外光最多隻能傷害到你的皮膚,效果同暴曬處理,長期暴露在紫外光下,輕者紅腫,蛻皮,重者還可能致皮膚癌變,當然另一個影響是眼睛,會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引起白內障等!

所以有人員在場時,千萬不要打開紫外消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