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治氣重在:補+化+理+降

《丹溪心法》雲:“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這裡指出了理氣化痰的重要意義。我們在臨證中遇到很多病證與痰有關,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也就是說,治氣是治療痰證的關鍵一環。那麼如何從氣治痰?

痰與氣關係密切

痰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性產物,亦是一種致病物質,諸多疑難雜症每責之於痰,故有“怪病責之於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

《類證治裁》雲:“飲唯停蓄腸胃,痰則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變幻百端,昔人所謂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也。”此處較詳細地指出了痰飲隨氣升降引起的諸多病症。

其中治氣一法,以為能保持或恢復機體正常的氣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輸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則。

痰由多種原因而致,但隨氣病而生者較多。在人體中,氣屬功能活動,痰乃水津所化。

若臟腑功能失調,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氣失宣,水不佈散,則氣壅為痰;肝氣鬱結,疏洩失職,則氣滯成痰;脾失運化,水不轉輸,則水溼停聚,凝而成痰;腎氣虛衰,蒸化失職,則水泛為痰;三焦壅滯,氣化失司,則氣結生痰。

氣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氣,兩者互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於外邪襲肺,肺氣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積為痰,而見咳喘,喉中痰鳴。若痰濁未能及時排除和消散,必內留於肺,遏阻肺氣,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環,促使喘咳痰鳴加重。由是觀之,治痰治氣尚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治痰以治氣為先

臨證中諸多驗案說明,治痰治氣從補氣、化氣、理氣、降氣四個方面著手,可獲比較好的療效。

1、補氣

即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亦屬治本之法。因痰隨氣行,亦隨氣化,氣足則津化,氣衰則津停,因而成痰。在臨床上若屬正氣不足而兼痰者,每於化痰之中少佐以補氣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順利排除。

補氣包括補脾氣、補肺氣二法。肺主氣而布津液,若肺氣虛哀,不能佈散津液,則必生痰濁,治宜補肺氣以祛痰涎,補益肺氣,令其排痰有力。

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必致痰濁內生而見短氣乏力,脘悶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補氣以祛痰涎,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以杜絕生痰之源,故有“脾胃健運自無痰”之說。

2、化氣

即溫化陽氣。此法屬治本之法,其能使體內外陽氣升發,促進氣機通暢,令全身的氣化功能復常。體內陽氣不振,水津不化,必內停為痰,故治必以化氣為先,化氣包括溫脾氣、暖腎氣二法。

3、理氣

即通暢氣機。此法有利於使機體氣機壅滯的症狀改善,令痰濁自動隨氣的運行而消散和排除。理氣包括宣肺氣、理脾氣、疏肝氣等法。

肺氣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則肺氣鬱而生痰。倘若肺氣不宣、痰濁內阻,見咳嗽痰多,胸膈脹滿之症,宜宣肺理氣以祛痰,促使肺主氣和主治節、通調水道的功能正常發揮,以保持全身的氣化功能正常。

脾主升運而化精微。若脾胃氣滯,升運失調,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悶痰多,頭重身困,可以理氣健脾以消痰,調暢脾胃氣機,令其升降復常,精微運化。

肝主疏洩而惡抑鬱,鬱則氣機不通,水津必隨氣結而為痰。若見脘脅脹悶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疏理氣以祛痰,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謂“氣順則痰自消”。

4、降氣

是引痰下行的一種治療方法。因“痰之為物,隨氣而行,無處不到”。若氣機上逆,往往痰隨氣上而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變可用降氣祛痰法治之。

降氣包括降肝氣、降肺氣、降胃氣等法。若肝鬱侮肺,氣機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氣結,逆於咽喉,見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理氣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隨氣降。

肺主宣肅而通調水道,若素有留飲,聚胃關肺,阻礙肺氣下降,見上氣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降肺氣以強攻涎。

胃氣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隨胃氣上逆而致眩暈嘔吐,痰涎清稀,宜降逆和胃以祛痰。

氣病生痰有虛實寒熱之分,虛則溼運無力,津聚成痰,實則氣機壅滯,津停為痰,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還須按辨證論治的原則,求氣之虛實寒熱而治之。

總之,治痰宜以治氣為先,在治氣的同時,還須依據痰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方藥。若治痰與治氣二者配伍得當,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有哪裡不明白的地方,可私信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