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何為「安全感」?

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


對自身安全的保障關乎一切其他幸福的實現。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成金字塔形的層級分佈,底層的需求滿足支撐著更高的其他需求,金字塔的形狀也表示,底層的需求具有更強的基礎性,也更加強烈。

人類的生物屬性中有對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而這些對水,食物,睡眠,呼吸,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基礎需求是一種保障性需求,因為匱乏而導致需求增加,我們極力地排除飢渴,疼痛,防禦的狀態,所以生理和安全需求被稱為『缺失性需求』。

缺失性需求具有更強的驅動力,在潛意識中推動人的行為,同時解決的途徑是需要他人從外部來提供滿足,而主體自身無法自然而然地給予自我補充。在具有缺失性需求的時候,我們主觀會體驗到某種缺失感,今天我們要聊到的安全感就來自這種缺失感。


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


兒童的安全感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人對安全、秩序、穩定及免除恐懼、威脅與痛苦的需求。我們的安全感需要在兩歲之前就要建立起來,它可以為孩子提供良好情緒狀態,健康的心理,是自尊,自信人格的生長的土壤,信任的人際關係的基礎。

兒童的安全感來自和父母的依戀關係。一個小嬰兒從懷孕到降生到這個陌生的世界,ta是那麼孱弱,需要被照顧,不停地進食,休息,排洩。同時還有心理的需求,環境是否感到安全,父母的餵養是否感覺有保障,二胎孩子還有來自其他孩子的競爭,這是在對養育者的信任和依賴進行確認。父母是否能夠提供持續,穩定,前後一致,合理的愛,是嬰兒能夠感受到安全的重要因素。

兒童在獲得安全感的過程就是在詢問這樣的根本性問題:所依戀的對象在附近嗎?他接受我嗎?他關注我嗎?如果孩子對這些問題的覺察是肯定的,那麼ta就會感受到被愛,安全,自信,更願意去探索環境,保持安靜,有更多的社交,和父親母親有更多的互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孩子會體驗到焦慮,努力尋找養育著,哭鬧,想要滿足自己對安全感的需要。而這種安全感的匱乏會消耗孩子的精力,在無助的環境下感到失望和抑鬱。


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


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

對依戀的需求貫穿我們的一生,童年時父母滿足我們的依戀需求,長大一些來自朋友,戀愛後來自戀人,成長過程中還有老師,同事,鄰居等其他重要他人,都在滿足我們對依戀需求。而兒童期建立起的依賴模式會延續到成年人親密關係當中,曾經是否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與在親密關係中能夠得到安全感有很強的相關性。

我們常常說與戀人的交往過程就是我們與父母關係的重現。對父母的需求和對戀人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渴求親密私人的身體接觸;當對方在身邊的時候會愉快,感到安全;當對方不在身邊時會思念,牽掛;當不能親近對方,感受到距離時會焦慮,感到不安全;願意分享自己的奇特的發現和快樂;會尋求對方的關注,認可,喜愛,支持等等。

同時,親密關係中的依戀更加成熟,平等和理性。親密關係中安全感建立在兩性的吸引,相處時的滿意度,對未來的憧憬之上,也就是斯騰伯格的愛情三要素:激情,親密和承諾。思想成熟,情緒穩定,性格相似,工作收入穩定的人會給我們更高的安全感。

不同的戀人對安全感的感受不同,安全型的兒童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有更高的滿意度,能夠建立起持續更長時間、信任、忠誠、獨立的關係,在遇到挫折時更可能尋求伴侶的支持。相反,兒時不安全型的戀人在處理兩性衝突時更容易激發消極情緒,一方面渴求沒有邊界更多的愛,另一個極端會在關係中表現出感情冷漠,無法信任對方。



自我的安全感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向何方,我們對自己的存在懷有深深地不安全感。我如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我沉睡過去是否能夠醒來?如果人最終走向死亡,那今天我的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一連串對靈魂的拷問,來自存在的絕望,來自對自我的懷疑。而這種絕望是深深埋藏在心底,是無法去除的,也並不那麼容易察覺,它總是通過其他方式來影響我們的情緒,生活。我們學會了用工作的忙碌或者無所事事的煩躁,學習的壓力或者生活的焦慮,來掩飾這些對未知的恐懼。

對抗這種恐懼的方法首先需要形成穩定統一完整的自我,當你更多認識自己,懂得自己的需要,瞭解自己的價值觀時,你能夠覺察到這種焦慮,有勇氣去思考這些困難的問題,去包容世間的不完美,去接納人的侷限性。然後,我們要接受這個世界本來的虛無,接納生命的終點的死亡,反思生活中的經歷過往,而後創造自己的人生意義。

獲得對自我的安全感,可以減少對自己人格的疑慮,當我們面對各種選擇時會更加堅定,比如學業安排,工作專業,親密關係。對待外界質疑時,能夠堅持自己的意見和態度,不需要恐懼主流價值觀的權力壓迫,我們不會因為自我價值觀的不相容而感受到焦慮,不會擔心自己因為特立獨行而被他人拋棄。面對自己的慾望能夠更加從容,理解人的存在方式,瞭解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慾望就不會羞愧,無法滿足時也不會過於感到無力和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