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启功:我八九十年代最喜欢用一种七分钱一支的笔,一下买了二百支

至于悬腕、运笔、选帖、择笔等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如有人说不但要“悬腕”,还要“平腕”,练习的时候要在腕上放一碗水,让它不洒才行,请问这是写字还是要杂技?运笔讲究提顿回转,这本不错,但有人硬说写一横要按八卦的位置走,“始艮终乾”(艮和乾都指八卦的位置),请问这是写字还是排八封阵?还有人说只有练好篆书才能练隶书,练好隶书才能练楷书,练好楷书才能练行书、草书,这貌似有理,但怎么才叫练好?

难道学画蝴蝶必须先从画蛹开始吗?这是写字还是子孙传代?有的人字还没练得怎么样呢,就先讲究笔的好坏,有些人还把不同质地的笔的功能差异说得神乎其神,还以用希奇古怪的质地为尚,其实善书者不择笔,我八九十年代最喜欢用的是衡水地区产的七分钱一支的笔,一下就买了二百支。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先破除迷信才行。

临摹碑帖也需要破除迷信。碑拓须经过书丹(把字形描到石头上)、雕刻、毡拓等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要有一次失真,再加上碑石不断风化磨损,所以笔画还会有一些变形,拓出后有的出现断笔,有的出现麻刺。可笑的是有人在临帖时还故意模仿,美其名日“金石气”。

我小时看到兄弟二人面对面地临帖,每写到碑上出现拓残的断笔时,哥俩就互相提醒,嘴里还念念有词:“断,断。”那时还觉得挺神秘,现在想起来真可笑,不妨称他们为“断骨体”。还有人故意学那麻刺,我戏称他们为“海参体”。有些魏碑的笔面呈外方内圆的形状,临摹者刻意模仿,写出的字都像过去常使用的一种烟灰缸,我戏称它为“烟灰缸体”,殊不知这种笔道是无奈的刀刻的结果。

当然碑的功劳不可灭,好的碑拓基本能保留原作的风貌,虽然笔墨的干湿、枯润、浓淡以及细微的连缀难以传真地再现,但结字的间架还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多临摹还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那些经过时代考验的作品,确实是今人学习的永恒基础,可以保证我们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不至于走火入魔。当然师古人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别以断骨体、海参体、烟灰缸体为尚就是了。

摘自《启功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