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用100张虎皮缝制一个帐篷,什么人如此奢华?

皮草是指利用动物的皮毛所制成的服装,具有保暖的作用。现在的皮草,都较为美观且价格较高,也是不少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狐狸、貂、貉子、獭兔和牛羊等毛皮兽动物,都是皮草原料的主要来源。我们有称做“毛皮”的、有叫“裘皮”的、也有说“皮草”的,说法不一。然而,现在随着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皮草。但是,在以前它的功能却真的难以,而皮毛最大的功能就是“保暖”。

对于几百年前的权贵阶级,更是开拓了另一个“价值”,“美化”家居。

对于那时的游牧民族而言,皮毛就是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入主中原,他们的生活习惯却并未有太大的改变,而是做了“升级”。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是说:当时,元大都的主要宫殿内,一到冬天,居然会有“银鼠璧(壁)衣”,这也就罢了,毕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不是立刻就能改变的。

但是,在宫殿里还支个帐篷,就有点意思了。除此之外,还有黑貂褥。可见,中原的砖木房屋对于他们而言,远不如那些皮帐御寒。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元朝国都为北京,那时哪有什么供暖,火炕之类的,估计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无用,还不如本民族的传统方法有效。

不过,单纯是冬季使用,倒可以理解为御寒,但是,用皮毛来做“装饰”,这倒是别具一格。根据史载,宫殿会用无数虎皮制成一块巨大的帷幕,悬挂于正殿之中,也就是大明殿的殿内四周,这样殿内的墙壁都会被遮上。可以想象一下,普通的帐篷经如此一“加工”,除了顶,不就是一个巨大的“虎皮帐蓬”了?

同样,正殿后面的三间便殿(香阁)也是不见墙壁,不过,所用的皮毛等级略次,多为银鼠皮。书中还写有:用黑貂皮遮住墙壁的香阁,该屋宽140尺,进深75尺,可以算算当时用了多少黑貂。这种装饰的代价,在当时的当权者看来,不过是几只动物罢了。

不过,正式的寝殿,倒是没有了这些“豪华”。有人会说:这应该是一种皇权氛围的烘托,或者是沿袭了祖先的生活传统。

这两种都有可能,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通过这种传统的刻意提示,让自己或后人们不要“忘本”。蒙古人进入中原之后,对汉文化是不屑的,所以,政务的场所,他们需要更加突出自己的元素。至于睡觉的地方,外人又进不去,也就没那么真正讲究的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香阁是如此“规格”,只不过,皮毛等级要差一些。其功能是休闲消遣之地,营造一个“帐篷”氛围,在熟悉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这种做法,其实,已经超出了简单的装饰或者传承,这也是为何下面的两个朝代并没有延续。而

皇宫内的一事一物,都有着内涵和象征。元朝的当权者,用自己的理解,去阐释对权力的追求。他们不愿意看到汉元素在其中的作用,以为“视而不见”就能千秋万代。只是,挂在墙壁上的虎皮,让后人更是感慨其手法过于“无情”。

多年后,这种做法虽然没有被皇家再度采用,但是,却是以“怡情”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这里有一个万历皇帝的事例,说他和宠妃在貂帐内放烟火,而这个皇帝的智商也是让人无语。结果,发生了火灾,很是严重,将永寿宫整个都给烧了。再反过来想,元大都的寝殿里为何不设帐?未必没有防火的考虑。

清代也有人写这个“皮暖帐”,说是并非稀罕物,也不会用什么黑貂等很贵重的皮毛。要开一孔,附上纱,光可以透过,玻璃更好,不然,里面就是黑洞洞。而雍正也用过,在《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中,就说雍正在板房里安设了一个羊皮帐。

还说道:雍正不时会去里面小住,帐内还隔出三间,均开方窗。当然,这比民间的要讲究多,不过,做法却基本一致。那时的民间用皮帐,真的是用来御寒,但是,对于这位皇帝,估计是想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更好地考虑国家大事。

当然,也有人说,板房冬季寒冷,故设有皮帐。其实,对于皇帝而言,和常人一样,有时真的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而皮帐提供的空间,恰恰能满足这一点,安静、舒适。

元朝的皇家刻意用虎皮来“装点”宫殿,那么,历史上有无真正的虎皮帐篷?

有,100张虎皮所制的帐篷,底边镶有水獭皮、熊皮、豹皮等装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件,堪称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现存于甘孜州民族博物馆,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只是,它已经成为了历史。古人展现权力,更多的是用对“物资”的占有来表现。在今人看来,自是觉得相当不文明。

元大都宫廷的这些装饰,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一些现状,毕竟,建筑是最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审美”眼界的,而这些,自然又脱离不了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周礼·天官·兽人》、《万历野获编》、《养生随笔》、《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