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銀川賀蘭山岩畫,大名鼎鼎的“太陽神”,怎麼這麼小?

接著分享我的銀川之行。已經寫了多篇寧夏遊記,銀川旅遊資源豐富,最有特點和代表性的當屬賀蘭山岩畫和西夏王陵,今天說說賀蘭山岩畫,一起尋找神秘的“太陽神”。

​淡季到銀川自由行,交通稍顯不便。在每年的10月20日後,有些旅遊班車會停運,其他的線路也會減少班次。賀蘭山岩畫和西部影視城是我第一天的行程,南門汽車站就有專線旅遊車,遊玩上述景點的一天交通費每人合計44元。

​遊玩賀蘭山岩畫景區,一定要選一個好天氣,景色真是壯麗。進入景區後,拾級而上,在高點回望來時路,遠處的賀蘭山,竟然可以看到山頂的積雪。

​賀蘭口距銀川城50餘公里,位於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俗稱“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巖畫分佈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

​本文的主題是尋找神秘的“太陽神”,最先看到的是太陽神廣場。這個廣場是以賀蘭山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巖畫——太陽神命名的。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太陽神的立體雕塑,它是按照原作以1:100的比例放大製作的。原始先民認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界的草木枯榮、四季更替等都與太陽神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拉近人與太陽的距離,得到太陽的庇佑,古人就將太陽人格化,以便祭祀時,更能實現心中美好的願望。

​如果遊客感興趣,還可以參照古人祭祀的方法,為自己及家人祈福。景區還貼心地介紹了祭祀方法,動作要領是雙手合十,弓腰靜立於太陽神正前方三米處,默默許願,鞠躬三次。然後起身右轉,按照逆時針方向繞太陽神行走三圈,鞠躬和繞三圈重複三次,祭祀結束。大家可以試試。

​沿著臺階走向銀川世界巖畫館,和一幫小朋友邂逅。真是羨慕現在的小朋友,幼兒園裡就開始“研學”了,真長見識了。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饒有興趣地跟在小朋友後面,“蹭”講解,居然也聽得津津有味。

​參觀博物館後,需要坐電瓶車前往巖畫遊覽區。別被電瓶車嚇到,其實距離很近很近。賀蘭山岩畫景區門票60元,電瓶車10元。

​這座小小的建築是巖畫與文字雕刻拓印體驗館,很普通的一個簡易建築,但在賀蘭山的襯托下,顯得卓爾不群。賀蘭山山體兩側地貌和氣候差異明顯,東側是阡陌縱橫、綠樹成蔭的銀川平原;西側是內蒙古阿拉善遼闊的戈壁荒灘和浩瀚的騰格裡沙漠,就是如此神奇。

​最接地氣的迎賓亭。這一點一定要為賀蘭山景區點贊,為了最大限度不破壞大自然,嚴格控制永久性建築的規模,這是賀蘭山景區建設先進規劃理念的體現,這樣簡易環保的迎賓亭也很可愛。

​穿過迎賓亭,走向巖畫區。這塊寫著“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八個大字的巨石,為2009年6月著名作家、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先生參觀賀蘭山岩畫景區後所題贈。

​沿著景區道路前行,在史前蠻荒時代,巖畫真實記錄了先民的生產、生活和所思所想,但隨著千、萬年時光歲月的流逝,那個時代如今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我們通過古老岩石上刻制的一幅幅神秘、精美的巖畫,依然能穿越時空與遠古先民對話,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是不是很奇妙?

​在一處向陽的山坡處,距地面大約10米高處,有一處插著紅旗的巖畫所在,這裡便是賀蘭山岩畫的代表作“太陽神”了。這幅巖畫採用擬人的手法把太陽神創作成一幅可愛的人物肖像,手法熟練,技藝純熟,令人歎為觀止。

​這個太陽神,在銀川可是“團寵”,也是賀蘭山岩畫中絕對的“頭牌”明星。寧夏博物館裡的館徽就是受這幅太陽神巖畫啟發而設計的。

​把鏡頭拉近欣賞一下太陽神,真的是很小的一方巖畫,與它蜚聲海內外的大名頭,有點不“相稱”啊!在寧夏博物館展廳裡,對太陽神的產生有一番鮮活生動地描述。介紹中這樣寫道:太陽落山了,黑暗淹沒了世界,死亡籠罩著山野。誰能幫我們戰勝死亡、黑暗、寒冷?太陽神就這樣誕生了!於是,氏族部落的人們在巫師的率領下,將太陽神像刻在了賀蘭山口高處面對太陽昇起的石壁上,部落全體男女老少跪拜祈求、歡跳娛神舞蹈。這一夜,他們心中已不像往日的夜晚那樣黑暗和寒冷,他們覺得太陽神在注視著他們。從此,他們便堅定地相信太陽的靈魂與他們在一起,他們不再懼怕死亡、黑暗。

​這幅神面巖畫位於距地面20米高的垂直巖壁上,是賀蘭口目前所發現的地理位幅最高的巖畫。其造型嚴謹,形象威嚴,重環雙眼、炯炯有神,光芒四射、俯視山谷。猶如太陽普照萬物,又如神靈護佑眾生,故被尊稱為“太陽神”,是集自然崇拜、神靈崇拜於一體的典代表。“太陽神”頭部放射性光芒的數字排列分別為24、12、6,有學者認為,很可能與中國的24節氣或太陽曆有關。

​返程中,再次被賀蘭山的風采所震撼。賀蘭山以其高大巍峨、重疊綿亙的寬闊身軀阻截了沙漠的東侵,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亞寒流,成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待續,下文咱們再去欣賞那些“調皮”的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