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陈氏民居|南安霞美古民居的一张活名片


说起南安霞美镇霞美村“番客厝”陈氏民居,知道的人无不感慨其建筑的恢弘精美。陈氏民居可谓是霞美镇古民居的一张活名片。其门面装饰最为细致,门匾题刻“颍川衍派”四字是由清末举人曾遒所书,辉绿岩壁墙上镌刻的家训诗文亦是出自名家之手。门楣、门簪、柱础、柜台脚、墙壁等处的石雕,采用浮雕、线雕、圆雕等不同的技巧,精雕细凿,图案精美,所雕刻的内容多为历史典故、戏剧人物、民间传说,其中傧伽振翼极具独特性。



墙上的红砖组砌使得建筑富有艺术感,从吕宋进口的马约利卡瓷砖点缀其间,显得异常美丽,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这清晰细腻的“象头人身”图案,它是印度教中的“象头神”,为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

据介绍,陈氏民居原是惠安师傅过来建造,砖雕石雕皆是手工完成,极尽巧匠之能。番仔楼上原雕有“八仙”,上面还有一只鹰站在地球上,在文革时期破坏掉。相传所雕“八仙”一座要一百元(当时市价),每被敲下来一只,围观的人们就可惜“一百元又没了”。



看这一连排三座大厝,气派堂皇的红砖叠砌、精美细致的“二十四孝”砖雕、惟妙惟肖的人物花鸟雕刻,都在显示原屋主身价雄厚的背景。这排房子的主人便是当地有名的“大番客”陈炯辽、陈炯月兄弟。


陈氏兄弟于清末前往吕宋岛谋生,先是做苦力,继而当店员。有了积蓄后,就摆摊卖起了鸡蛋。他们从单纯的鸡蛋销售发展到蛋类加工,生意越做越红火,在马尼拉大街上建置商店十余间,逐渐垄断整条街,陈炯辽也因此被称为“鸡蛋大王”。

泉州人认为娶妻、生子、起厝是人生三件大事,在海外的泉州人无论多么辛苦,都要把挣到的钱款带回或汇入家乡,陈氏兄弟也不例外。发家后,陈氏兄弟荣归故里,在家乡买地建厝,先后于1931年左右和1941年建起了五开间大厝和三开间大厝。新中国成立后,陈氏兄弟又建起了二层楼的“炯霞别墅”,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水泥,轰动一时。这三座大厝整齐排列,厝厝相连,门前设有宽敞的石埕。石埕边上建有一口石井,据说井水冬暖夏凉,曾供应周边许多村民的用水。

厝前还有一座发电房,建于抗战胜利后。据村里老人讲述,从前整个村只有两户人家有电,陈氏民居是其中一户。那时候陈氏民居一放广播,尖仔山上的村民也跑下来听。有一次,广播在播放蒋介石在南京开会的讲话,校长便带着学生们前去,围坐在石埕上听。

发电房

在离主体建筑后方约50米的地方,陈氏兄弟还建了个蔗糖加工坊,包括磨房、舂房、长工房等十余间。从前,村里的田地种满了甘蔗林,陈氏兄弟便收购村民的甘蔗用于蔗糖制作。

蔗糖加工坊

陈氏兄弟还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据说,霞光属于较晚通电的村子,为助村民通电,陈炯辽的儿子陈垣洋将电线拉到各家各户门口,使得家家户户都能通上电。由于对国家做出多种贡献,1956年陈炯辽回国,与多名港澳侨胞一起,在中南海受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合影部分截取(陈伟文供图)


坊间传说,陈炯辽的女儿陈抱治曾于泉州鲤城最繁华的“南国建成”百货商店剪布。因穿着土布衣裳,在店里看了许久,又用手抚摸布料,店里的伙计看了不耐烦,嘲笑她买不起贵的布料就不要挑来挑去。陈抱治当即拨打电话回家,从家里运钱财过去,买下了整个“南国建成”,成为一时美谈。

时过境迁,今天的陈氏民居已无当年三十余口人居住的热闹景象,建筑内较为脆弱,多有坍塌危险,不易走动;蔗糖加工坊杂草丛生,已无往日的繁忙;就连那口古井,也失去了昔日的欢腾与生机。

笔者近日再次前往陈氏民居,听闻陈氏民居护厝的屋顶不幸在不久前的一场大雨中倒塌,甚为惋惜。但幸好,陈氏民居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这个闽南建筑瑰宝可以得到修缮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