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这些淄博老照片,让人泪奔……

总有些记忆让人难以忘怀

总有些乡愁让人沉思良久

总有些影像让人泪湿双眼

这些淄博的老照片,

能否拨动你的心弦?

让你回到那个淳朴的年代,

共同找回丢失的纯真?

▲淄河晨曲(1974年)

▲学毛著(1975年)

▲广阔天地(1978年)

▲山里的孩子(1979年)

▲回娘家(1981年)

▲大锅饭(1983年)

▲正月里(1982年)

▲送饭(1982年)

▲彩色的路(1985年)

▲山路弯弯(1986年)

▲秋(1999年)

▲苹果园里(2007年)

▲出嫁前(2010年)

▲手机(2010年)

摄影需要

唯美

但记录更突显

本味

▲福(2010年)

▲日子(2010年)

▲老黄历(2010年)

▲柿子树(2010年)

▲新嫁娘(2010年)

▲摊煎饼(2011年)

▲一家之主(2014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席卷全国,而这股大潮中张店的知识青年下乡也开始了。

有别于支边知青的这部分人应该叫做下乡知青,还有一种叫插队知青,也叫回乡知青,即返回祖籍农村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知识青年,本意应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可我们所说的知青,不过是一群仅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自愿的或者是被迫无奈的,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的青年群体。

在这个群体当中有人把他做了三个届别的划分,即1966年到1968年的“老三届”,1969年到1973年的“新五届”,1974到1978的“后五届”。

知青,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忘却的名称和群体,也是50后60后们忘不掉的苦涩且沉重话题。

但是,就是这些有着共同的名称“知青”的这一代人,却成了共和国里最能吃苦、最有担当、胸怀开阔、勇于奉献的一个群体。

作为“知青”群体里的一员,我们曾经有苦涩有苦难,有汗水有泪水,但就是没有后悔,我们已经把这段人生经历,变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受用终身。

当今有人高度概括地总结出了知青精神,即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吃苦精神,执着进取的担当精神。

如今知青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特殊历史特殊经历所赋予的一种“资格”,我是知青,我骄傲!

以上知青照片来自“老马识图”的美篇

除了知青,更多的回忆和每个普通人有关

……

图为70年代,一家人围坐一起痴迷地收听广播节目的情景。

图为70年代拍摄的学生复收小麦后上交生产队的情景。

7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都有过看露天电影的经历。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村里放电影是人们最大的期盼。劳作一天的社员傍晚收工回来,打听到有放电影的村子,必定要去看一晚上过过瘾才高兴。对于小孩子来说,只要听说附近村子放电影,饭都顾不得吃,搬着小板凳就去占地方,冬天下着厚厚的大雪也不怕冷,有时候跑十几里路去看电影也不嫌远。那股痴迷劲,现在的孩子和大人可是都没有这种劲头了。此图中社员们专注的表情可以看出电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1982年,集体婚礼现场。有认识这几对新人的吗?

1982年,文艺演出。

1982年的春运,当时的火车站直接是开放式的!当时,全国的火车站似乎都是这种样式。

1984年,临淄区北羊乡农业生产用上了“铁牛”。

1985年,淄川西关大集。

1985年,武警大阅兵。

1985年,淄博援非募捐。

1986年,淄川区杨寨西周村民用电风扇吹扬小麦。

1986年,杀猪过年的博山人。

1980年代的淄博农村风情。这些淄博老照片,让人泪奔……

1988年,淄博乡下送祝米的场景。

图为1980年代初,淄博农村里男女老少扎堆看电视的情景。那时候,电视机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但是尚不普及,到有电视机的人家扎堆看电视,是当时人们劳作一天后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