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丽西安--小雁塔

提起西安大家都知道大雁塔,但是西安还有一座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约45米,后经历地震,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小雁塔位于中国西安市荐福寺内,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属于保护比较好的唐代古塔。


小雁塔全称“荐福寺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位于西安市南约1公里,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荐福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初名献福寺,是唐高宗逝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小雁塔修建于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塔形秀丽,挺拔玲珑,与慈恩寺大雁塔的雄伟气概互相辉映,但因规模较小,故称小雁塔,是中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

小雁塔神合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雁塔晨钟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 “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