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人活著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人活著需要懂那些人情世故

1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捨己為人不是人生的常態,值得讚揚但不值得提倡,人都是利己的,關鍵“利人利己”還是“損人利己”。

2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的美酒之中了。

3 得意的時候需要保持克制,逆境中需要咬牙堅持。

4 喜歡物質,聲色享受並沒有錯,但是不要沉浸其中。貪圖物質聲色享受的人多半沒有堅定的意志,遠大的志向。相反,能忍受粗茶淡飯的人常常有更高的追求。

5 狹路相逢並不一定非要走勇者勝的路線,側過身讓對方先行利人利己;得到了人人都喜歡的事物,拿出幾分和大家共同分享,能消災弭禍於無形。

6 如果做了幫助他人的善行,但是時常記在心中,那麼善中也有惡,如果做了惡事但是生怕他人知曉,內心不安,那麼惡中也有善。

7 不論作任何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要做得太絕,這樣鬼神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功勞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為此而招致外患。

8 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接受,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教

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9 人生在世不必勉強去爭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功勞;救助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圖報了。

10即使十句話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可你若說錯一句話就會立刻受到指責;即使做十

次事,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會獎賞你,可只要有一次計劃失敗,埋怨責難之聲就會紛紛而至。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寧可保持沉默寡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都不隨便說;尤其在做事方面,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能自作聰明。

11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應具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獨狀態。

12 上天如果讓你沒有福氣,那你就加強你的品德來迎接;上天如果使你疲憊不堪,你就放鬆你的內心來彌補;上天如果使你際遇窘迫,你就提高自己的修養來加強面對。

13 一個人的人品如何,不要早下斷言,必須經過巨大利益誘惑的檢驗,才能知曉。

14 當面誇讚不如背後不詆譭,第一印象好不如長久相處而不厭煩。

15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

16 先薄後厚,先疏後近,先接觸後相知,這是建立長久友誼的辦法。

17 人和人差別很大,權力地位名譽財富都能體現;人和人也沒什麼差別,生老病死,喜怒哀樂誰都逃不過。

18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19 貧窮並不是值得羞愧的事,值得羞愧的事實貧窮卻沒有志氣;地位卑賤也並不令人厭惡,可惡的卑賤卻又無能;年老並不值得嘆息,值得嘆息的是年老卻又虛度一生;死亡並不值得悲傷,可悲的是一生沒有做幾件有益於他人的事。

20 一個肯信任別人的人,雖然別人未必都是誠實的,但是難能可貴的是自己卻先做到了誠實,一個常懷疑別人的人,別人雖然未必不是狡詐的,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自己已經先成為狡詐的人。

21 聽說別人做了好事,內心充滿了質疑,聽說別人做了壞事,則直接相信,這是心中充滿惡意的表現。

22 聽到誹謗就怒不可遏的人,這給了讒言機會;聽到讚美就沾沾自喜的,這給了諂媚機會。

23 他人勝過我並沒有什麼害處,最起碼他人不會嫉妒我;我勝過他人並不見得有福氣,或許難以預測的災害就要發生。

24 即便建立蓋世功勳,一旦內心產生驕矜之心,也會毀於一旦;犯下了彌天大錯,如果發自內心的懺悔,那就是否極泰來,轉危為安的開端。

25 事可以做絕,話都不能說絕

26 你把一個人打擊的太慘,這個人就會被你的對立面拉攏過去

27他人一直支持你,可能是拱火的行為

28你可以非常優秀,但是不能比你的領導優秀,最起碼看起來如此

29記住,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取悅他人

30自愛與反省是災禍的剋星

31有的領導不管事,正是為了讓所有的下級不加掩飾的顯露自己的本性

32記住,不要知道領導的太多秘密。

33有才華並且傲氣的人,容易被人利用之後被拋棄

34沒有所謂上級離不開的下級,地球離開誰都轉

35自編自導自演的好戲每天都在上演

36本身自己不易守護的東西,不如分給他人,以攬人心。

37暗箱操作是腐敗的必然條件

38以上慰下,絕不正常,不是猜忌就是利用

39敵人常常先以朋友的身份出現

40常常進言者,若總是瑣碎之事,多半是奸佞小人

41韜晦之時,可以以仁義的名義引而不發。

42 把競爭對手的咄咄逼人展示給眾人,利用輿論可以保護自己

43最大的敵人不是厲害的敵人,而是不知道誰是敵人,最深的禍患不是敵不過敵人而是以敵為友。

44 如果有一個人當著你的上級重視你而輕視你的上級,則多半是為了讓你和你的上級相互猜忌,然後從中漁利。

45絕對不要有“這是我該得的”這樣的想法,這是禍根。

46如果你的上級有“寵臣”,那麼讓你的上級滿意不如讓寵臣滿意。

47如果有人讓你評價一件事,但是此事不易評價,難麼你可以以“這是小事,沒什麼說的

”或“這是私事,我不易參與“來化解。

48重要的事,行動前要保密,行動時要迅速。

49君子常常有兩個弱點:重視虛名;不變通。

50如果你的利益被對方奪走,但是對方從道義上講不通,倘若這非巨大利益,則順水推舟,不但得到人心,還免去追回利益所帶來的巨大麻煩。

51 上級錯誤的命令,如果不能違抗,那麼可以選擇從輕執行,或者遷延時日,以待形式變化。

52 記住,小人的道德水準是無下限的。

53為防上級猜忌,主動製造反對自己的聲音,是自保之策。

54忠臣之所以倒臺,是因為他與上級對忠字的理解不同

55上級飛速的提拔下級,常常是為了讓此人來承擔面對其他下級的壓力,說白了就是當擋箭牌,所以別得意。

56領導再英明,涉及人類本性所犯的錯誤,也不要輕易勸諫。

57順其自然是盡人事聽天命,而非毫不作為。

58有些想說的話可以從別人的嘴裡說出來

59讓敵人被人人喊打是打擊敵人最高的境界

60如果不清楚一個人對你來說是敵是友,可以將你目前的“敵人”告訴此人,然後觀察之。

(此條之前寫的過於簡潔,導致有朋友不甚理解,我在這裡舉例說明一下。明代嘉靖年間,嚴嵩當權,徐階暗自積蓄力量意圖扳倒嚴嵩,但表面上對其逢迎。一日嚴嵩談及朝廷中多有反對者,欲下手除之,徐階聽聞,表面附和,內心欲保護之,故主動要求嚴嵩告知具體姓名,聲稱說服其歸順嚴嵩,嚴嵩便告知徐階,徐階私下對這類清流談及小不忍則亂大謀之理,使得清流對嚴嵩表面曲意逢迎,徐階後來又將女兒嫁給嚴嵩之子嚴世藩,多管齊下迷惑嚴嵩,最終將嚴嵩扳倒。從徐階的角度看,其固然高明,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嚴嵩的角度總結總結,如若其懷疑徐階,可將己之敵告知徐階,看徐階與此類人的親密程度,言行舉止,便可窺探徐階心志一二,甚至可以將計就計,安排臥底,讓自己人主動扮演自己的敵人,或打入徐階內部,或待徐階拉攏,聽其吐露心聲,然後可見機行事。)

61別人得罪了我,我不予計較,但這並不意味著安全。也許他人時刻擔心我報復,便會先下手為強。

62有時敵人為了打擊我,但不易下手,則會先打擊我的朋友,我必救之,然後打擊我。軍事上叫圍點打援。

63敵人內部的小人就是我們最好的盟軍。反之亦然。

64當你和你的上級意見不一時,正是他人進讒挑唆的好時機。

65上級常利用下級來對付眾人中反對自己的人,這會使下級得罪眾人,然後再打擊下級以攬眾人之心。

此理實例,經過尋找,得到一處。

唐武則天當政時期,由於女主攝位,名不正言不順,天下非議四起,反對者比比皆是。

武則天為了對付此種局面,於是重用起酷吏來。她手下的酷吏,不但人數眾多,而且手段殘忍,古今罕見。最為著名的,便是周興與來俊臣。

酷吏們為非作歹,武則天對他們卻是欣賞有加的,她曾對周興說:“天下居心叵測的逆賊甚多,如果不是愛卿們努力剷除,還不知生出多少是非,愛卿們可便宜從事,努力除奸。”

皇帝的寵幸備至,酷吏們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來俊臣曾說:“我們的行動,都是收到過皇上的授意,所以不論出現什麼問題,都不必擔憂皇上責罰,至於其他人,又何足輕重呢?”

酷吏們的暴行遭到了天下正義之士的反對,武則天的心腹曾經建言:“酷吏們十惡不赦,陛下任用他們,恐怕會玷汙陛下的名聲。”

武則天冷笑道:“非常時刻當行非常之事,日後我自有主張。”

武則天接下來對反對酷吏的聲音一概斥責,酷吏們打擊武則天政敵的行動愈發兇狠強烈,沒過多久,她的對手幾近消亡。

此時此刻,武則天見酷吏們的存在價值也陡然無存了,更為收買人心,於是突然變臉,殺了索元禮,丘神績,周興,並且親自下令除掉來俊臣,並且頒佈詔書,將酷吏們的罪行公佈天下,並且把一切迫害忠臣賢良的汙名全部扣在他們身上。

因此,武則天不但除掉了已經毫無價值的酷吏,更是在不明真相者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位“剷除奸邪,明辨是非”的聖君。

最終,她的統治地位變得更加穩固了。

66有瓜田李下的事,主動洗清,不要等事到臨頭才臨渴掘井。

67不能打擊敵人,自保便是首要任務。

68令敵人進退兩難是最好的計策。

69賞罰必然公開,才能起到賞罰的作用

70萬萬切記,疏不間親。

問:小人去領導跟前說你壞話怎麼辦?

答:長期保持對領導的謙恭和熱忱,平時即注意培養自己的形象,嚴格約束自己言行。可當著領導的面,或者當眾抬舉可能欲害我之小人。一段時間後,可當領導之面因“無心之失”得罪小人。則小人若進讒言於領導,則會反而讓領導認為其以怨報德,挾私報復,自不會相信讒言。

想起來一個典故,也許對你有用。

(東晉時,王敦手握重權,把持朝政,溫嶠忠於晉氏,王敦欲殺之,但怕落得害賢的罪名。溫嶠對此瞭然於胸,於是對王敦異常恭敬,做事有理有據,一絲不苟,使得王敦找不到理由出手。

王敦寵信小人錢鳳。溫嶠作為當時的鑑人專家,多次當眾人面稱讚錢鳳,錢鳳得到稱讚,喜不自勝。溫嶠欲逃離虎穴,卻推薦錢鳳外出任職,這讓王敦詫異,錢鳳驚喜。秉著小人互利的規矩,於是錢鳳推薦溫嶠 外出任職,王敦則想借此考察溫嶠是否忠心。溫嶠洞悉這一切,屢次苦辭,這讓王敦信以為真,最後為溫嶠大擺筵席送行。溫嶠怕走後錢鳳挑唆,所以在宴席上佯裝喝醉,故意將酒灑在錢鳳身上,並破口大罵,“一改”平日的君子作風,王敦見狀,哈哈大笑,認為溫嶠是真醉了,於是便令錢鳳息怒。在臨走前,溫嶠再次請辭,王敦最終拒絕,俗話說賊是小人,智過君子,溫嶠剛走,錢鳳便清醒過來,言其中有詐,而王敦被溫嶠的謙恭和辭讓所感動,說:“錢鳳你氣量太窄了,平時他就一直稱讚你,昨天他只是喝醉了而已,你本不應該計較,怎麼又反過來挑唆呢?”錢鳳只能作罷,後來溫嶠逃離之後,便參與了反對王敦的計劃,王敦破口大罵,只可惜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