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順德陳村:啟蒙中國的三字經文化起源地在此,竟顯為人知

- 陳村鎮 -

奼紫嫣紅綻放後

更有一番韻味

陳村特刊 ▎初識陳村

陳村鎮,廣東五大城市的交匯處,名副其實的順德“北大門”。

by 周焯傑攝

坐落於南方,沒有面朝大海,卻是珠三角的中心。

一個集才華和顏值於一身的小鎮,卻藏於深閨,以至於世人對陳村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花卉世界”這個標籤上。

然而這個歷史悠久、花香瀰漫、人傑地靈的小鎮,在吸收廣州、南海、番禺、順德、佛山5座城市的文化之後,藉助自身的地理優勢,儼然也有了別具一格的標籤。

by 陳村宣文辦

她,正在用實力打破一切常規。


//////////

鍾靈毓秀,文化交融


提及陳村,很多人腦海中自然的浮現一副百花齊放的畫面。

花卉,一直以來是陳村的代名詞。

據咸豐版《順德縣誌》載:“陳村歲載花果出售諸郡,自漢例獻龍眼、荔枝,宋貢異花,蓋由來已古。”早在漢代,陳村的花果就已進貢入京。

在明代以前,陳村的花卉種植就已發展為商品性生產,至明代中葉,陳村一帶園圃密集,栽培技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是陳村花卉的興盛時期。

by 周焯傑

明末清初時,陳村一帶花果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陳村家家戶戶種果養花的景象隨處可見。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地語》就有記載:“漁舟曲折只穿花,溪上人多種樹家。風土更饒南北估,荔枝龍眼至富華。”

時至今日,有著千年歷史的陳村花卉業,也走進了一個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現代化的時代。

在歷史長河的打磨中,陳村人也悟出了特有的種植花卉的方法,有著自己的技藝。

據咸豐版《順德縣誌》亦載:“陳村藝菊之盛,自黃東野始。家章甲,宅邊列畫町畦,種法甚善。”

by 仙湧村委會

“千年花鄉”的美譽在陳村人的身上愈發光彩。

花卉世界 by 網絡

千百年來生活於此的陳村人,藉著悠久的花卉歷史,用智慧、匠心與汗水,讓家鄉成為盛產花卉的中國花卉第一鎮。

但陳村可稱道的並不止於花卉

雪香家塾、先衝大隊西便生產隊、南涌同樂樓、麥氏民宅、潭村洋樓、紫陽學校.....陳村沉澱在時間裡的記憶,散發著古時的氣息,洋溢著都市人無限嚮往的閒趣。

雪香家塾 by 綠色陳村

先衝大隊西便生產隊 by 順德城市網

by 網絡

然而,與其說陳村是拼顏值的網紅,不如說是有著深厚底蘊的大家閨秀。這裡,三字經文化、黎間文化、朱熹文化、花卉文化彼此交融。

三字經文化更是上升到了國學啟蒙的高度。“鮀洲千年志,適子三字經”,是陳村人對區適子著述《三字經》的肯定。

by 網絡

其實,一直以來《三字經》的作者都是個懸案,但陳村人卻絲毫沒有受影響,他們用行動在詮釋著什麼叫名人故里。

三字經文化活動 by 陳村鎮宣文辦

陳村西南部的登洲,是區適子的故里,在這裡,《三字經》得以發展和延續。

而想要一探“三字經文化”,則就不能錯過這記錄著前世今生的建築——登洲三字經文化展覽館。三字經文化雖源於區適子,然歷史遺存的文物卻在展覽館裡。

三字經文化展覽館裡的私塾 by 順德漫遊

三字經文化作為啟蒙教育文學,一直以來受陳村人的重視,如今與三字經有關的活動,在三字經公園裡仍是屢見不鮮,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也帶著孩子來感受啟蒙教育的魅力。

三字經文化也薰陶著這個小鎮,舊址私塾則遍佈全鎮,稚子幼童搖頭背誦,耕讀傳家的文化血脈也得以世代流傳。

除卻登洲三字經文化展覽館,地處陳村中部偏東仙湧村的朱氏始祖祠更是陳村鎮內朱熹文化延續的見證。

朱氏始祖祠 by 網絡

「當年,朱熹的兒子朱埾在經歷戰火紛飛、動盪的局勢之後,與妻子孩子在逃亡中分散,妻子和兒子漂流到仙湧居住了下來,而朱堅經過20多年的找尋,與家人團聚。」

據記載,明萬曆十三年,朱氏族人為祀奉始祖朱堅,便建造了這一座上下門分開的祠堂,平日進入祠堂則需彎腰進入以示恭謹。

​此後,朱熹文化在其後人的傳遞下,在陳村也開始生根發芽。

紫陽學校 by 網絡

「紫陽學校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經歷祠堂到私塾,由近代學堂到現代學校的歷程變化後,仍然保留著歷史原貌,成為現代陳村學子學習的地方。」

陳村,不乏名人,也不乏博讀詩書的才人。早在古時,這裡就湧現了不少名人雅士,代正德年間的戶部尚書張泰、福建右佈政蘇葵、明代嶺南著名詩人歐大任、清代末年廣東水師提督吳全美等。

而黎簡文化的由來便是起源於清朝一個叫黎簡的人,家住弼教百花村,自號百花村夫子,乾隆年間,因父喪耽誤了廷試,之後就不再參加科考,長期生活在弼教。

但他的滿腹才華並沒有浪費,反而在弼教村這個小地方發散開來,成為了現在陳村的代表文化之一。

黎簡作品 by 網絡

除了文化交融的保存性建築,陳村人早已將家鄉的歷史文化,融入到一呼一吸,化作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曲折發展,不斷變化的日常

據考證,東漢年間,東漢建安太尉陳臨死後在村頭建有陳太尉廟,才有了陳村這個名字,而在這之前,陳村一直被稱為龍津。

南涌同樂樓 by 綠色陳村

此後,陳村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其實,有著一千八百歲高齡的陳村,歷史上也是個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

明清以後,這裡就成為了珠江水系東江、西江、北江重要的航運貿易樞紐,來往的商人、外資互相進行貿易,陳村這個小地方也在慢慢發展,於是,便有了和廣州、佛山、東莞的石龍鎮合稱的“廣東四大名鎮”稱號。

by 網絡

聲名鵲起的陳村,也被冠以“陳村商埠”的稱號,影響著廣州米市的漲跌,也由此誕生了順德第一家民營銀號。

乾隆年間,陳村鎮下的南涌,酒樓、海味街、金鋪、銀鋪、藥鋪構成了繁華的商貿帶。

by 網絡

然而,儘管有著如此輝煌的歷史,經歷戰爭之後的陳村,在建國初期也曾百廢待興、滿目瘡痍。

聰明的陳村人利用其東臨番禺、北接南海、西連禪城,扼守順德北大門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跟隨著祖國發展的腳步,陳村也快速發展起來。

自海華大橋開通後,若陳村人要到廣州南站也只需5分鐘,僅僅一眨眼的時間。

如今,50.7平方公里轄區範圍的陳村,規劃在建的軌道共7條,站點14個,也就是平均每3.6平方公里就有一個軌道站點。

by 陳村宣文辦

其中廣佛環線、佛山地鐵2號線、廣州地鐵7號線西延順德段直達華南最大的軌道交通樞紐廣州南站。

這意味著,陳村鎮,在由“陳村谷埠”向“軌道上的陳村”轉變;而對於陳村人來說,未來,軌道也將佔據他們的日常生活。

//////////

陳村粉,舌尖的記憶

而提及陳村人的日常生活,吃,卻是不可忽略的話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陳村最出名的莫過於陳村粉了。常見的粉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不,陳村粉是個例外。

陳村粉 by 網絡

對於陳村人來說,這是從小到大舌尖的記憶,也是一門手藝的傳承,更是陳村的“名片”。

“一碗黃但粉”,是當地人常掛在嘴邊的話,話裡行間都透漏著陳村粉的“不一般”。

陳村的麵食中,歷史最長的是陳村粉,名氣最大的也是陳村粉。其實,陳村粉就是河粉,但又不同於河粉。

by 網絡

1927年,即抗日戰爭前,黃但帶著外出打工學來的制粉手藝回到陳村,專研出了一種有粉味而無澀味的陳村粉,受到村裡人的喜愛,隨著陳村粉的名氣越來越大,到現在,已經遠銷國內外 。

而製作粉的過程一點馬虎不得,在經過一道道選米、洗米、刷米、浸米、磨米、調漿等各個嚴密工序後,蒸出的粉才薄可透明,清爽香滑,又有純正甘香的米味,才算得上是正宗的陳村粉。

by 網絡

在陳村,幾乎家家都在賣陳村粉,各家又有各家的獨到秘方。用辣椒、姜、蒜等料調製端出,色香味俱全,是陳村多數人早餐的實力擔當。

發展到現在,陳村粉的吃法也由涼拌發展成為可以製成蒸粉炒粉、淥粉、牛腩粉、排骨蒸粉等多種吃法。

煎讓陳村粉 by 網絡

除了陳村粉之外,陳村還有值得一嘗的特產。

陳村鹹魚 by 網絡

鹹魚是以鹽醃漬後,曬乾的魚。清末民國初年,新圩地方有寬數十畝供曬鹹魚的“曬魚地”,陳村加工的鹹魚也負有盛名。

三角裹蒸粽 by 網絡

裹蒸粽是選用乾的荷葉包裹的,先鋪上一層糯米,再鋪一層綠豆,然後放入肥瘦豬肉和半邊鹹蛋黃等

最後,又銷上一層綠豆和一層糯米,包裹成“四方形”,用水草結紮,即可放進蒸籠鍋內,隔沸水蒸熟。

弼教柚子 by 網絡

這些屬於陳村的特產也隨著陳村聲名而遠負盛名。

陳村公園 by 陳村宣文辦

近年來,大灣區建設蓄勢騰飛,陳村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三龍灣核心區、廣佛同城的黃金之地,也將不斷飛速發展。

但對於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陳村人而言,如今家鄉的快速發展,也只不過是撿起昔日的繁華。


-END-

部分素材來源丨網絡


參考:

綠色陳村《獻禮70週年 | 這是陳村的記憶與未來》等。


新縣誌,

優晟文化與羊晚集團生活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內容平臺

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