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貴州“最美”女老師:留在大山、不嫁他鄉,讓鄉村學生讀書圓夢

她,曾是一個被鄉親們看不起的“女流之輩”;

她,曾是那個立志不踏出那窮山溝的“守山人”;

她,用手中的“特殊賬本”圓了無數山區孩子的上學夢。

她就是德江縣桶井鄉的“最美教師”——杜典娥。

別人都想飛出的山溝溝,她卻要用一輩子去堅守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桶井鄉下坪村大屋基組,這裡群山環繞,樹木蔥蘢。這裡壁立千仞,山崖陡峭。1987年秋,還不滿20歲的土家姑娘杜典娥,以優異成績從德江縣穩坪區中學畢業。成了大屋基村民組最高文化的“高材生”,這讓她和家人都倍感幸福。在那個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嚴重的村子裡,女孩原本是不能夠讀書的。可因為杜典娥父母身體原因,她成了這個家的獨生女,這讓不可能成了可能。

原本在當地算是高學歷的杜典娥是有走出大山的希望的,這也是每一個生活在窮山溝裡的年輕人的夢想。可是,正因為杜典娥上過學、讀過書,她眼見300多戶土家兒女聚集居住的大屋基組,

方圓數里沒有一所學校,近200名兒童每天天不見亮就提著掛燈翻山越嶺,到10餘里以外的下坪完小或楊河完小就讀,將大部分時間耗費在崎嶇的山路上的時候,心中很是著急。

所以,她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自己走出大山的念想,一輩子不外嫁他鄉,要在這村子裡辦一所學校,要讓這山裡所有的孩子都有書讀。

這個鄉親們眼中的“女流之輩”幹了件大事

一個窮山溝中鄉親們眼中的“女流之輩”,能幹出什麼大事?辦學校,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沒有人相信杜典娥有這個本事。可在父老鄉親的質疑中,杜典娥愣是將自家的臥室騰了出來,真的將學校辦起來了。

沒有桌椅,那就用高板凳加上矮板凳;沒有黑板,那就把幾塊木板鑲起來,刷上黑油漆當黑板用。就這樣,杜典娥佈置好了校舍,就走村串寨一家一家宣傳發動,把該上學的適齡兒童全部請來

,開辦了一至四年級四個班級。大屋基小學在群眾的歡呼聲中正式成立。

杜典娥辦學校的事情很快就被傳開了,迅速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應,也引起了香港愛心人士的關注。“香港灣仔潮語浸信會”派人前往大屋基小學進行實地調研,並決定捐助建設一所愛心學校。這對偏遠的大山村來說,無疑是一次改變孩子們讀書環境的關鍵轉折點。

為了改善孩子們的讀書環境,杜典娥用自家的自留地與村民調換了一塊500平米地基,加上自家連著的自留地用著校址,開始開山備料,父母和丈夫簡光鮮找來牛馬馱運鋼材、水泥。因為進展太慢,杜典娥動員父母親賣掉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按每百斤3元錢價錢,請人搬運石頭等物資,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新的學校很快竣工了。

深受杜典娥精神的感動啟發,村裡的熱心青年杜軍、陳微鳳、杜慧琴和鄧水杏先後來學校當代課老師。由於沒有經費,“香港灣仔潮語浸信會”又為老師們捐贈解決了工資問題,也解決了杜老師的後顧之憂。2007年,大屋基慧萃小學終於落成,成為了這大山深處最美麗的風景!

特殊的賬本 無私的深情

杜典娥的家裡,有一本發黃並且爛得無法整理的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一筆筆賬。

杜為,欠100元,6斤米。

杜秒,欠15元

……

賬本上記錄著一筆筆他給學生墊錢、收錢的“往來賬”。

杜典娥說,保存這個賬本,就是保存著一絲念想、一份牽掛,牽掛著那些曾經吃不起飯、上不起學的孩子們,現在好不好。

大山裡的鄉親們實在是太窮了,很多孩子根本交不起學費。家長們就找杜典娥商議,能不能每個學期每個孩子收6斤大米。可即便是這樣,有很大一部分還都是賒賬。杜典娥不得不把丈夫做生意賺的微薄收入也“搭進去”。有些家長後來有錢了,就給杜典娥送來,實在困難的,不送來杜典娥也從來都不過問,按她的話說:“那時大家生活確實不容易,相互理解。”

除了讓學生“賒賬”,杜典娥還做起了“賠本生意”。村裡洪軍、簡永軍等5個孩子的家庭十分苦難,有留守兒童,也有孤兒,杜典娥不僅不收他們的書學費,還把幾個孩子接到家裡無償同吃同住,無微不至的照顧,有的孩子營養跟不上,經常夜晚尿床,杜老師便買來滋補品,四處尋醫,煎藥照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

近些年,隨著國家“兩基”攻堅的持續深入推進,杜典娥在2009年參加“特崗教師”招考,獲得了正規教師的身份,而

周邊的完小實行了寄宿制和“兩免一補”,大點的孩子都安心住進了村寄宿制學校,每天再也不用來回跑了。杜典娥的大屋基學校就重點辦起了山村幼兒園,教育得到了全面保障,全村適齡兒童入學達到100%。

今年52歲的杜典娥真的完成了她年輕時許下的諾言,哪怕是鄉里教辦將她安排到了條件更好的下坪完小,可她不久就因為部分小孩子無人照看,寫申請調了回去。她一輩子堅守在大山中,可她卻讓更多的孩子走了出去,在外面廣闊的天地肆意的放飛著自己的夢想。

大山裡,烏江邊。杜典娥依然初心不改地堅守著自己的三尺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