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乐亭地名传说:高各庄

来源:《乐亭地名传说》/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主编:石焕玲、邓树民

编辑:李永波、谢立勇、常丽华、石学佳

高各庄在县城南部五十多华里的地方,是一个临近沿海的大村庄。1959年开挖水渠从滦河引水灌溉沿海农田,水渠从村中通过,把高各庄一分为二,东边的为东高各庄,西边的为西高各庄。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也有部分大棚蔬菜和果树,是一个安详平静的村庄。为什么命名为高各庄呢?难道是高姓首先在这里建庄立户吗?或者这个村庄高姓居多吗?非也。

相传在明朝的永乐年间,从山后六州的洪洞县来了两户人家,一户姓王,一户姓李,他们到了这里以后,就在现在的高各庄的南边安家立户,建立村庄,躬耕田亩,栽种禾稼,饲养鸡鸭,放牧牛羊,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一个十来户的小村庄就建立起来了。王、李两家几经商量,就把这个村庄取名为南庄户,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建立的这个村庄已经是最南边了,向南望去除去茫茫海滩、漫漫荒草以外,就再也看不到房屋、炊烟和人迹了。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天上翱翔的海鸟,唯一能够听到的就是大海涛声的回响。

南庄户这个村庄不大,他们最初建立这个村庄的时候看重的是这里的土地肥沃,水量充足,却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地势低洼,易涝易淹,在这里居住,几乎每次的涝灾都躲不过,村庄被淹,水井被灌,房屋被损,村里的人们困苦不堪,虽然没有出现过人亡事故,可是财产损失也无计其数。王、李两家经常商量村庄搬迁的事儿,可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总是占据上风,一拖再拖,商量了几年也没有搬成。

有一年这里又发生了洪涝灾害,这一年正值雨季汛期,倾盆大雨下了几天几夜,大雨引起了河水的暴涨,滦河及其支流都兴奋起来,一跃而出,洋洋洒洒地向四周蔓延开来,在毫无阻挡的旷野上肆意的奔跑嬉戏,它们的这场游戏使村庄被毁,庄稼被淹,人开始饿肚子了,牲畜也没有了自己吃喝玩乐的地方了,那些为人们供奉阴凉的树木也早早地脱去了绿装,变得又黄又蔫了。所有被河水洗劫过的地方都面目全非了。南庄户也不例外,它也同样随着河水的游戏而满目疮痍了。也就是这个时候,南庄户的王、李两家才下定决心搬迁了。

在这个村庄的北部一华里的地方有一个高高的沙丘,面积很大,高出地面有两米多,他们就决定把村庄搬迁到这个地方。说干就干,就在洪水泛滥的那一年秋季,他们的搬迁开始了。他们首先准备草坯,这些草坯晒干以后就开始建造房屋,在冬季到来之前房屋就建好了,他们搬迁到新居,南庄户那个地方就废弃不用了。因为这里有高高的沙丘,他们就把这里称为高各庄,高各庄这个名称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后来由于修建灌渠,就把高各庄又分成了东高各庄和西高各庄,简称东高和西高。这个地方曾经归新开口公社、新开口乡管辖,现在归王滩镇管辖。

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有些解放军战士就牺牲在了这个地方,1949年在西高的村南建立了烈士墓地,并建立了烈士纪念塔。1957年把散葬的烈士遗骨三十余具集中葬于此地。因为年久失修,烈士纪念地的围墙已经坍塌,过去栽种的树木也大部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