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珍品欣賞——河南博物館藏鈞釉瓷器

鈞瓷屬於中國北方青瓷系統,是宋金元明時期一類十分重要的瓷器品種,生產鈞瓷的中心窯場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和以神垕鎮為中心的眾多窯址。鈞釉瓷器以乳濁狀天藍釉和銅紅彩為特色,以極強的釉面遮蓋性和斑斕多變的彩斑裝飾,深受百姓喜愛。生產鈞釉瓷器的窯場還有汝州、鶴壁、焦作等河南中、西、北部地區以及河北、山西等地,甚至南方浙江地區(例如金華鐵店)等個別窯場,也燒製類似鈞釉的器物。

河南博物院藏鈞釉瓷器,簡稱鈞瓷,共138件正式藏品。從來源上說,以窖藏出土和移交居多,收購徵集較少。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鈞瓷 25 件,據《河南博物館館刊》記載:民國十四年十二月,河南教育廳據鄢陵縣知事張聚奎呈稱:寄居本城舊當典院鬱川人魏書成家,於本年十一月間,在院內掘紅薯窖,得宋瓷盆碗盤碟酒杯數十件,暗招開封古玩商出售,地方攻詰,此項物品已由古玩商運汴,勒令河南圖書館館長何日章查追此項物品,當由何日章呈覆,以七百零四元,向古玩商贖出,歸圖書館保存,旋經古物保存所及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移交本館[1]。這些瓷器構成了最早的院藏鈞瓷。其後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移交 30 件,包括 1963 年禹縣黃莊窖藏,1978年長葛石固遺址窖藏大碗及洗2件[2],禹縣白沙水庫採集的鈞瓷罐等;還有 1972 年禹縣老寨溝採集矮梅瓶。1981 年河南省登封縣馮灣村窖藏瓷器 23 件[3];1984 年郾城縣十五里店窖藏瓷器 7 件[4];1992年淅川縣城關西門外丹江水庫沉船出土的單柄洗[5];鄭州海關或公安局移交鈞瓷4件;河南省文物商店撥交 12 件;開封市文教局移交、開封市民捐獻、開封文物商店收購等24件;1998年從各地市博物館、文化館、文管所等機構調入9件。

從器物類別來說,以碗、盤、碟、洗類居多,瓶、爐、缸類較少。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陳設器皿。筆者通過對鈞釉瓷器的分類比較和歸納,對時代特徵明顯的重點器物進行紹,全面展示河南博物院鈞瓷藏品的面貌。

一 院藏鈞瓷器類

(一)碗

碗是院藏鈞瓷中最常見的器類,型式較多,大小有別。有直口圓曲腹碗、菱口碗、撇口斜腹小碗、斂口斜腹碗、墩式碗、敞口出沿碗等。

圖一 鈞窯藍灰釉大碗

1. 鈞窯藍灰釉大碗,金代,高 11.8 釐米,口徑25.7釐米,足徑9.4釐米,1978年長葛石固遺址窖藏出土。圓唇,直口,深弧腹,平底,圈足。通體施藍灰釉,內壁釉色勻淨,外壁有流釉痕跡,細小開片。胎呈淺灰色,胎質堅固細密。(圖一)

圖二 鈞窯天藍釉菱口大碗

2. 鈞窯天藍釉菱口大碗,金代,高 12 釐米,口徑24釐米,底徑8.3釐米,1978年長葛石固遺址窖藏出土。圓唇,直口,菱花瓣形圓曲弧腹,小圈足高而直。此碗製作精良,仿金銀器造型,模製而成。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局部有小氣泡,佈滿小開片,有星散的鐵斑,口沿及菱瓣凸起處釉薄,略露胎色。足端露胎,施棕黃色護胎釉。(圖二)

圖三 鈞窯撇口斜腹小碗

3. 鈞窯撇口斜腹小碗,金代,高 5 釐米,口徑 12 釐米,足徑 3.5 釐米,河南博物院舊藏。(圖三)

圖四 鈞窯月白釉

4. 鈞窯月白釉碗,金代,高 9 釐米,口徑18.5 釐米,足徑 5.1 釐米,1963 年禹縣黃莊窖藏。碗斂口,斜腹較深,圈足。通體施月白釉,足底無釉。施釉均勻,胎質堅硬。此類碗共 37件,數量較多,大小口徑有別,最大的口徑25釐米,最小的口徑 8~10 釐米。金代的斂口斜腹碗一般施滿釉,足端施醬色護胎釉,做工精細。元代的此類碗一般施釉不及足底,削足痕跡明顯。(圖四)

圖五 墩式碗

5. 墩式碗,金代,高 6.5 釐米,口徑 11 釐米,足徑4.8釐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移交。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處內斂,圈足。通體天藍色釉,玻璃質感略強,釉層薄處顯青色。釉層厚處有流釉痕跡。(圖五)

圖六 鈞窯藍灰釉彩

6. 鈞窯藍灰釉彩斑碗,元代,高 7.5 釐米,口徑14釐米,足徑5.2釐米,1984年郾城縣十五里店鄉小趙村窖藏出土。碗呈雞心狀,斂口,斜腹,小圈足。通體施藍灰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露褐色胎,外底有挖足痕跡。釉面不勻淨,有黑色雜質及縮釉點,內腹壁有一塊窯變紫紅彩斑。(圖六)

7. 月白釉撇口出沿碗,元代,高 6.5 釐米,口徑17.5釐米,足徑6釐米,1956年開封收購。侈口,深腹,圈足,內外施月白釉,外壁不及底。釉面有開片。(圖七)

(二)盤

盤類有折沿盤、菱花口折沿盤、菊瓣盤、斂口盤四種,有的盤有窯變彩斑裝飾,彩斑有的似有規律的點畫到釉上,分佈均勻。有的彩斑瀰漫無任何規律,如菱花口折沿盤。

(圖八)鈞窯天青釉折沿盤

1. 鈞窯天青釉折沿盤,金代,高 3.1 釐米,口徑 19.8 釐米,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出土。尖唇,肩部束折,平折沿微微翹起,淺腹,大環形矮圈足。通體施天青色釉,釉面佈滿小塊開片,裹足支燒,外底有三枚支釘痕,外壁及外底部有許多“蚯蚓走泥”紋。(圖八)

(圖九)鈞窯藍灰釉彩斑折沿盤

2. 鈞窯藍灰釉彩斑折沿盤,金代,高2.7釐米,口徑 17.4 釐米,底徑 11.2 釐米,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出土。敞口,平折沿,淺弧腹,大環形矮圈足。通體施天藍釉,釉色略泛青灰,盤內外分佈三塊玫瑰色彩斑,彩斑略顯灰暗,外底足內有三枚支燒痕。(圖九)

(圖十)鈞窯天藍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盤

3. 鈞窯天藍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盤,金代,高3.3釐米,口徑19.5釐米,足徑8釐米,1976年方城縣拐河菜園出土[6]。板沿,菱花口,淺腹,圈足。通體施天青色釉,有開片,足端露淺褐色胎,盤內大片玫瑰紫色彩斑。(圖十)

(圖十一)月白釉斂口盤

5. 月白釉斂口盤,金代,口徑 17.3 釐米,底徑 5.8 釐米,高 3.5 釐米,1963 年禹縣黃莊窖藏出土。斂口,淺腹,圈足。通體施月白釉,足端露胎。(圖十一)

(三)碟

碟類器物僅有兩種,一種數量較多,翻沿淺腹碟,另一種寬折沿碟,僅有3件。

(圖十二)天藍釉淺碟

1. 天藍釉淺碟,金代,高 1.9 釐米,口徑11.3釐米,足徑4.3釐米,1925年鄢陵縣城窖藏出土。窄平口,口沿微外翻,淺腹,小平底,圈足。通體施天藍釉。(圖十二)

(圖十三)藍灰釉折沿碟

2. 藍灰釉折沿碟,元代,高2.7釐米,口徑

11 釐米,足徑 5.3 釐米,河南省文物隊工作移交。平折沿,淺腹,圈足。通體施藍灰釉,外壁施釉不及足。(圖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