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傷腎的7大飲食習慣,必須戒掉!第一個你就中了

“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在五行屬水,功能不僅複雜還廣泛。

腎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納氣。腎氣足的人,頭髮黑亮、皮膚光澤有彈性、精氣旺而少疲憊感...

腎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今天慢性腎病被稱為沉默殺手,不易被發現,若治療不及時,將逐步發展為腎功能不全、腎衰竭、尿毒症。腎病危害如此之大,那麼生活中哪些行為傷腎的呢?

7大飲食習慣易傷腎

吃鹽多

鹽吃得多並不能防腐,反而會傷腎。

鹽攝入太多,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致使腎臟受損。

怎樣才算多?

對於健康成年人,每天攝鹽量超過6克,就算多了;而對兒童,超過3克就是多。

控鹽上,教大家一個小技巧:等菜準備盛盤時再放鹽。這個挺有用的,很多人烹飪的時候加一個菜放一點鹽,最後整盤菜都太鹹了。

整盤菜做好了再放鹽,吃的時候不僅夠味,實際上又不會攝入太多鹽。這個方法適用於一切健康人,更適用於高血壓、肝硬化、無浮腫的腎炎和無心功能不全的各類心臟病患者。

酒後喝濃茶

酒精對肝臟有害,酒精肝、脂肪肝、肝癌的發生都與它有關係。同時,酒精有利尿作用,影響腎對人體的液體代謝,擾亂電解質平衡,長期飲酒還容易發生高血壓,而它是引起腎功能衰竭的第二因素。

茶葉中的茶鹼,可以較快地影響腎臟而發揮利尿作用,此時酒精尚未來得及再分解便從腎臟排出,使腎臟受到大量乙醇的刺激,從而損傷腎功能。

長太胖

長太胖都是我的錯?

肥胖,會導致腎小球肥大或硬化,從而引起腎臟損傷。

因此,腎臟疾病的高危人群,要注意遠離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怎樣才是腹部肥胖?

體重指數(BMI)正常,男性腰圍大於85釐米,女性腰圍大於80釐米;或腰臀比男性大於9,女性大於8.5。趕緊拿個軟尺量一量!

喝水少

有研究表明,喝水少會使身體脫水,損害血管功能,從而導致慢性腎病、心血管病等,危害堪比吸菸。

另一個更常見的危害是,水喝得少會引起尿液鈣鹽濃度過高,誘發腎結石。

因此,每天要保證充足的飲水量,這在炎熱的夏天尤為重要。

常憋尿

憋尿最直接的危害,是導致尿路感染;再者,憋尿後細菌容易沿著輸尿管上行,引起腎盂腎炎。

經常憋尿,還會慢慢感覺沒有尿意,膀胱炎也會找上門來……

亂吃藥

不少非處方藥也有一定的毒性,最常見的是人們感冒後自行服用的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各類補腎的中成藥等,比較敏感的人可能因此引起腎功能不全或急性腎衰。

腎損傷早期的表現都比較輕微,容易被忽視而發展成慢性腎病。

所以,如果服藥期間發生了小便異常、血壓升高、四肢水腫、腰痠乏力等,可能提示急性腎損傷。

熬夜

哪種行為最傷腎?熬夜!有足夠的睡眠,人才有精氣,熬夜就會損傷腎精。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是最好的起居方式,晚上睡眠最遲別晚於11點,但現代人很難做到,大家儘量為之吧!

八個信號小心腎臟病了

慢性腎病被人們稱為“沉默的殺手”。儘管這樣,腎病還是會露出馬腳。常見的異常信號包括以下各種:

1、眼瞼或下肢浮腫:腎臟會導致水電解質調節功能受損,引起體內水鈉增多,水分常積聚在最疏鬆的組織或身體最低部位,如眼瞼或下肢。

2、頭痛、乏力、記憶力下降、睡眠不佳:腎病表現為頭痛、乏力、記憶力下降、睡眠不佳等,多是合併高血壓所致,特別是年輕人出現不明原因血壓升高應該警惕腎臟疾患。

3、泡沫尿:當尿中蛋白、尿糖增多可以出現泡沫尿,尿液表面漂浮著一層細小泡沫狀,不易消失,應警惕蛋白尿;如果是泡沫較大,消失得非常快,應警惕是否尿糖升高。

4、尿量變化:正常人入睡後代謝緩慢,夜尿顯著少於白天尿量,夜間應不排尿或僅排1次,夜尿量約為24小時總量的1/4~1/3,如果經常超過2次以上,夜尿多於白天尿量,可能預示腎功能不全。

5、尿液檢查異常:常規尿液檢查如果出現蛋白或潛血陽性,可能是無症狀性蛋白尿或無症狀性血尿,應及時做尿蛋白定量或尿位相鏡檢查。

6、合併其他疾病:許多疾病容易出現腎臟損害,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多囊腎,已經有這些疾病患者應定期做尿液檢查。

7、貧血:中度以上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常常合併貧血,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這往往是腎功能不全導致腎臟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所致。因此,出現不明原因貧血,除了考慮血液系統疾病外,應檢查有無腎臟疾病。

8、食慾不振:早期尿毒症患者經常出現食慾減退、噁心、皮膚瘙癢等表現。因此,有這些症狀,特別是合併高血壓、貧血的患者一定要查腎臟功能。

10條護腎寶典

1、睡足覺

睡眠是養護腎臟的重要一環,尤其要睡好“子午覺”。

中午不睡,下午頹廢

中醫所說的“子午覺”,即每天子時(夜裡11點到凌晨1點)及午時(中午11點到1點)是養腎最需要睡覺的時段。“天人相應”是中醫學的一大特點,即人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中午12點左右,外界陽氣最盛,此時午睡可養腎中陽氣;夜半12點左右,外界陰氣最盛,睡眠可養腎中陰氣。

2、吞津法

中醫認為,津液主要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有滋補脾胃“後天之本”,以固護腎之“先天之本”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唾液中90%是水,此外,還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氨基酸、澱粉酶、溶菌酶和各種免疫球蛋白等。一次吞入一定量較潔淨的唾液,能夠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

具體做法為,每日晨起,微閉口唇,舌抵上顎,當嘴裡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時,隨意念將其緩慢吞下,反覆3—4次。長期堅持,必有益處。

3、吃纖維食品

纖維可以加速腸道內毒素的排除,並防止毒素通過腸到達腎臟。粗纖維很難被人體吸收,還可以吸收大腸中的水分,不僅可以稀釋致癌毒素,而且刺激腸道蠕動,縮短排便時間,減少毒素和致癌因子在腸道的吸收。其原理在動物實驗中已明確證實。

推薦一天最好要食用30克左右的膳食纖維,大約是正常水平的兩倍,可以吃纖維豐富的穀類,多吃粗糧。蔬菜類除了常見的芹菜、韭菜等綠色蔬菜,不少白色蔬菜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如土豆、菜花、白蘿蔔、玉米等,同樣應適量食用。

4、吃栗子

栗子味甘、微鹹, 性平, 有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的功效。栗子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煙酸、維生素B1、B2、胡蘿蔔素、鈣等多種營養物質,還特別適合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者食用。

栗子糕:可以幫老人健脾益氣、養胃、強筋健骨,還可緩解體弱、腰膝痠軟、食慾不振等病症。做法是:將200克鮮慄仁用水煮到極爛,再加500克糯米粉和50克白糖,揉勻,上鍋蒸,等出鍋時再撒上瓜子仁、松仁即可。

栗子糊:孩子可以喝點栗子糊,幫助調理脾胃、滋養腸道,還可以治療因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瀉。栗子糊做法更容易:將500克栗子去皮殼,晾乾磨粉,取適量栗子粉加清水煮熟為糊,最後再加入適量蜂蜜即可。或者還可以把栗子做成生栗子泥,就是每日把4粒左右的生栗子搗成泥,每天給孩子吃,可以治療腳軟無力。

栗子粥:中青年人適合吃點補血強腎的栗子粥。將10個栗子和適量大米一塊兒煮成粥,也可把栗子風乾磨粉,喝粥的時候再加入(這樣相當於生食栗子),吃之前再加適量紅糖。對中青年人來說,可以起到補血、補腎氣、強筋骨、治腰痠,減少經常快餐和應酬可能引起的膽固醇、油脂攝入過多和緩解平日學習工作過度疲勞等作用。

5、吃柚子

英國皇家霍洛威大學、倫敦大學聖喬治醫學院和金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柚子和其他柑橘類水果中含有的柚皮素可以成功地阻斷腎囊腫的形成。這種疾病是遺傳性疾病,會導致腎功能喪失、高血壓和腎臟透析。目前針對它的有效療法甚少。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藥理學雜誌》上。

6、吃黑豆

黑豆歷來被譽為“腎之谷”,不僅味甘性平,還具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潤膚的功效,特別適合腎虛者。

7、常叩齒

牙松齒落可不僅僅是口腔的事,還可能會導致陽事不舉。發表在美國《性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慢性牙周病可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在中醫裡,認為腎主生殖,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腎氣的衰弱就同時可以體現在陽事不舉和牙松齒落。

保持口腔清潔,注意口腔鍛鍊,在養腎這個層面上就顯得很重要了。叩齒就是一項流傳已久的養腎方法,眼平視前方或微閉,舌尖輕頂上顎部,有意識地上下牙齒敲擊數十次。另一種方法是,牙齒先咬緊再放鬆,再咬緊再放鬆,反覆練習。

8、搓雙耳

一個人身體是否強壯跟腎的強弱有很大關係,我們的內臟與七竅是相互對應的,腎與耳成陰陽,補腎去疲勞可以試一下揉搓雙耳法。

雙手捂雙耳,從下向上包住,向後轉,揉轉耳朵時一定要慢而有力,轉圈。大概三十圈左右,感覺雙臂痠痛,說明你用力了。然後用雙手用力擠壓,猛然打開雙手,你會發現疲勞瞬間不見了。這個很適合上班午間休息時操作,給下午帶來更多的活力。

9、洗澡時拍拍腰

腎臟不好,不妨試試沐浴時拍打雙腰眼,持之以恆,有促進腎臟健康。

在站立狀態下拍打腰眼,雙手五指自然放鬆展開,用肘和手腕發力讓五指順勢拍打腰椎骨兩側的腰背部。雙手同時拍打或交替拍打各三十次,拍打的力量宜輕不宜重。

這種對腎臟進行的拍打的方法,能夠對腰部形成一種有節奏的衝擊力,可以補腎固精,通絡活血,保護腎臟。

10、按穴位

1、腎俞穴:中醫認為,腰乃腎之府,腎是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體重要的健康敏感區。除了藉助戴腰圍增加保暖外,也可通過按摩疏解受涼帶來的不適。

雙手交叉,快速揉搓,直到把手掌搓熱後,把手掌直接捂在腎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熱量來溫暖腰腎,同時雙手順時針按揉。腎俞穴就是我們俗稱的“腰眼”,是護腎的重要穴位,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2、命門:從名字上可以看出該穴是生命之門,在第2腰椎下,後背脊柱平肚臍的位置為腰陽關(第4腰椎下),再向上數兩個腰椎即是命門穴。可以按摩命門穴,也可以艾灸,有改善腎功能、升騰腎陽的作用。

3、關元:在肚臍正下方3寸處,肚臍與下恥骨聯合連線為5寸,取肚臍下3/5處。男性艾灸此穴有補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