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何谓狂草“草法”?决非拿本“草书字典”,便可轻言之!

何谓狂草?其本质上属于“远离实用性、彰显艺术性”的“小众”艺术,注重“以势带形”,而非“以形取势”,这也造成其带有难辨识之特点。狂草是有“法”的,并非随意潦草便是狂草。但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草法”,却是一门大学问。现代人对草法的认知,多是停留在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或不多的几本“草书字典”及几个狂草名帖层面,以为凡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走了邪路。实际上,这是对草法极为肤浅的理解。以于先生为例,其虽为草书大家,但于书主要还是取法怀素《小草千字文》并融入章草的意蕴,并未进入狂草领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钦服其为当代巨擘,却并不赞同将草书固化、程式化。李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特别是狂草有其自身规律,应反映书家的学养和性情,要多彩多姿,不必强求划一,品读古今作品,也“最忌偏于一好而排斥众美”。李先生这个观点,是令人信服的。

于右任:小草千字文

草法之“法”,即书写规律,而非字形之固化、模式化。草法绵延千年,博大精深,法中有变,变中有理,决非拿本“标准草书”、“草书字典”即可以“识草者”居之,更切莫以一孔之见轻言草法。李志敏狂草在取法上显然要高古得多、广博得多,书法史上所能见到的碑帖作品,他无不心摹手追,博观约取。这就造就了其古意与朴拙相融的狂草书格,也自然带来了“难认读”、不“大众化”的特点。所以,缺乏高深书法艺术修养,不精通草书语言符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看懂他的狂草。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先生就说过:“我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书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来观时却感佩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甚感神品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也专门指出:“虽然有些人对李先生书法不以为然,或有非议,但除去见仁见智原因外,多少还是因为有些人对书法之‘理’缺乏应有认识。什么是书法的‘定理’?还是孙过庭说的‘人书俱老’,即内实,老到,点画质量高;结字高古,字字有出处;章法行气贯通,血脉相连。李志敏做到了。”看到这里,您对“草法”的认知是否更深入了?

李志敏:大草千字文

于右任草书

李志敏狂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志敏狂草: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志敏藁书:《标准草书指南》序言

李志敏《书论》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画理,又是书道。惟书道随物宛转,探妙于物,舍物之形....

李志敏信札

李志敏魏碑:北京大学“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

李志敏题北京大学校训(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