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鬱南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 憑什麼獲全國殊榮

連灘鎮“三資”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接受村民諮詢

寶珠鎮“三資”拍賣會現場

平臺鎮“三資”拍賣會現場

連灘鎮“三資”拍賣會現場

鬱南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建設工作現場會

鬱南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業務培訓班現場

連灘鎮“三資”管理服務平臺宣傳欄

平臺鎮中村魚塘

雲浮日報記者 盧利文 區雲波 羅強 吳天喜 特約記者 葉錦生

“砰——成交!”近日,在鬱南縣平臺鎮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簡稱“三資”)管理服務中心,萬洞村委會通過公平競拍方式以54000元成交價完成一宗山地的交易。該筆交易起拍價20000元,溢價率達170%,成功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類似這樣的公開競拍發生在鬱南縣各鎮,成為該縣農村集體“三資”實現有效管理的途徑。

據瞭解,鬱南縣是我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試點之一。該縣積極探索出一套“四個一”(搭建一個平臺、摸清一個底數、完善一套管理制度、健全一個管理體系)工作法,為全市乃至全省創造出有益的、新鮮的經驗做法,有效促進基層農村的穩定和發展。今年初,該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三批“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縣”,成為全省獲此殊榮的6個縣(市)之一。

●有益探索

找準農村基層治理切入點

關鍵詞:“三資”亂象 先試點後鋪開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一直以來都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硬傷,嚴重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歷來是農村基層治理的薄弱環節,可謂是亂象叢生。現在農村中出現最多的是土地權屬糾紛問題,以往土地權屬多由紙張或口頭流傳作為土地“身份”憑證,到現在由於歷史原因、涉及人員多、情況複雜等問題而難以解決。”鬱南縣農業局副局長區焯新在接受採訪時說。

“以前沒辦法把全部農村集體“三資”情況弄清楚,也沒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幹部管理意識不強,究其原因,農村許多問題就出自於此。”平臺鎮萬洞村委支書蘇鑑坤告訴記者,一些有私心的人想方設法侵佔集體土地,如在河邊種點竹子、山林種過界等。一經種上,磨擦和糾紛就來了,土地流轉也變得困難起來,尤其是涉及村與村之間的地界糾紛問題最難解決。

作為山區農業大縣,如何有效管理農村集體“三資”,強化農村基層治理?成為鬱南縣委縣政府急需破解的一道難題。

2015年3月,該縣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從實際出發,以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作為農村基層治理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率先在平臺鎮、連灘鎮展開試點,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平臺,探索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機制。2015年5月,該縣試點工作完成並向全縣鋪開,用一年時間實現“三資”管理鎮級全覆蓋,創造了該縣發展史上又一“鬱南奇蹟”。

作為試點鎮之一,該縣平臺鎮出臺了《平臺鎮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將原行政服務中心一幢三層樓房改造為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中心,設置“三資”辦公室、資產資源交易中心和建築工程招投標中心等3個室場。同時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和農業推廣中心整合充實到“三資”管理服務中心,配備完善VCR電教平臺、辦公電腦、LED電子顯示屏等設施設備。

如今“三資”管理公開透明,農村基層治理呈現出向上向好局面。“群眾原來對農村集體‘三資’不清不楚,難免對村賬和土地交易等有不同的看法,社會上也產生各種流言蜚語,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如今農村集體‘三資’全部納入平臺管理,財務、交易更規範,資源更清楚,通過平臺競拍,資產實現了增值,群眾明白,村幹部也清白。”區焯新說。

●工作創新

探索建立“四個一”工作法

關鍵詞:搭建平臺 摸清家底 完善制度 健全體系

在寶珠鎮“三資”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鍾鈺妍熟練地登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系統,全鎮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26個村民小組的“三資”情況躍然眼前。見記者在旁,鍾鈺妍忙給記者演示一番。她在“三資”平臺系統中搜索“耕地”兩字,鎮內所有耕地信息迅速彈出來,耕地權屬、流轉等的信息一一記錄在案,一目瞭然。“如果誰對土地權屬有疑問,可直接到我們中心來查詢。”該鎮農委辦主任、“三資”平臺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關東安向記者表示。

在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鬱南縣紀委、國土、林業和農業等多個部門聯動,齊抓共管,協同推進,清理核實、平臺建設、聘請專人負責等各項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呈現出凝心聚力、高位推進的良好局面。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該縣15個鎮建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並投入正常運作;用半年時間,對全縣“三資”情況進行一次大摸底。記者在一份“五清”數據表中看到:鬱南全縣15個鎮177個村委會(經濟聯社)、3059個村小組(經濟社)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理核實工作,全部村組集體資產資源已錄入平臺。目前共錄入清理核實資源信息2542條,土地面積達113.5萬畝,物業資產達37.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達1.5億元等。

“在開展清理核實階段,每天‘上山下田’跑、還拍照,一次性弄清了家底,現在矛盾糾紛消失了,累也值得!”每當談起“三資”管理平臺功效,蘇鑑坤直豎大拇指。

據鬱南縣農業局局長吳木生介紹,在全省推進會召開後,該縣成立由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在鎮設立農村“三資”管理服務中心,在村(居)委設立“三資”代辦點,並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方式,由當地財政投入200萬,讓每個鎮聘請2個以上專人負責,保障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的正常運作。該縣還制定和完善《鬱南縣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暫行辦法》、《鬱南縣三資管理制度彙編》等制度,明確工作職責,規範“三資”管理工作流程,並積極探索有效監管農村“三資”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政府“三資”平臺與金融系統專線對接,實現了對農村集體資金管理的動態實時監管,建立起一個自上而下、職責分明、監管有力的“三資”管理體系。

“‘三資’平臺的功能很強大,村民可以查閱到一棵樹、一塊地的權屬,還有村公開的賬務。” 鍾鈺妍告訴記者,經常有群眾前來查詢土地的信息。“工作量挺大的,每個月要做報表、去銀行對賬,有變動的資產還要做憑證。”鍾鈺妍經過培訓後上班,如今熟悉了平臺的運行。

●陽光運行

還村民一本“明白賬”

關鍵詞:公開公平 陽光村務

平臺鎮中村村委前的魚塘是該縣“三資”管理平臺建成後,第一個參與公開競拍的土地交易項目。該筆交易從底價25000元開拍,最後成交價為70000元。

“三資”管理平臺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杜絕了村幹部在發包土地時“暗箱操作”;村財務的公開,也讓群眾眼中的村務“黑箱作業”消失,農村集體“三資”變得更陽光。

“‘三資’平臺真好,我們大力支持!”平臺鎮中村群眾劉二幼在採訪表示。他告訴記者,現在“三資”管理平臺建成了,村的家底清楚了,群眾也清楚集體資金的來源去向,農村“三資”管理實現全公開,群眾有了知情權,公開、公平的交易方式對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好。

區焯新告訴記者,鬱南縣一直致力於探索推進陽光村務工作,“三資”管理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讓陽光村務“升級”。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平臺是確保農村和諧發展的‘法寶’之一。如今600元以上的村支出要經過鎮‘三資’辦審批,在管理平臺上可以查詢村委的每一筆支出。”關東安說。近日,寶珠鎮以10萬元的金額公開發包了上井村的面積共180畝的兩塊林地,溢價超過3成,實現了土地的增值。

隨著“三資”平臺的不斷應用推廣,交易宗數也開始增多。自2015年以來,鬱南縣通過農村集體“三資”平臺成交23宗交易,金額達279.21萬元,累計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57.12萬元。如今,對合同到期的土地紛紛進行競拍,未到期的土地,村委幹部做到心裡有數,土地流轉工作步入了良性運行階段。

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在群眾眼裡,“三資”公開透明是保障群眾利益最好的手段。鬱南縣通過切實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做到管理規範、監督有效、信息公開,充分尊重民意,體現群眾主體地位和當家作主的權利,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夯實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只有讓更多的交易在陽光下運營,才能更快地實現資產增值,讓平臺發揮出更大的活力和效能服務農村工作。

下一步,鬱南縣把保障平臺正常運行、規範管理、強化監督、發揮作用等工作列入了工作計劃,進一步完善長效管理機制,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為農村工作發揮更大的效能。

工作大事記

●2014年12月,全省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鬱南縣迅速部署落實該項工作。

●2015年1月,組織人員到江門台山、新會等地交流學習。

●2015年3月,該縣成立以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啟動該項工作,並選定南片連灘鎮、北片平臺鎮作為試點探索推進。

●2015年5月,試點工作完成並在全縣其餘13個鎮鋪開。

●2015年8月,全市現場會在該縣召開。

●2015年11月,全縣召開“三資”管理推進會加快推進工作。

●2016年1月,“清理核實”工作和全縣“三資”平臺搭建基本完成,一年時間實現了鎮級平臺全覆蓋。

●2017年1月,國家農業部認定鬱南縣為第三批“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