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復旦教授錢文忠:1000年後,被記住的究竟是中國的GDP還是文化?

先提兩個問題

你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嗎?

你知道一( )羊嗎?(答案不是“只”哦)

如果你是中國人

如果你答不上來這兩個問題

真該看看下面這個視頻

▲文化學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

在BTV《我是演說家》節目上的演講

中國的經濟實力增長的有多快?

對此可能很多人沒什麼概念

用數字來量化地看

當改革開放走到第30個年頭

也就是,十一年前的2006年

當時的GDP已經是改革伊始的68倍

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12倍

這樣的財富增長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是絕無僅有

上海黃埔江夜景

改革開放40多年來,

我們的物質財富日益增長,

我們的國家安定、和諧,從未受到外敵入侵。

但在這安定、自由、財富之外,

我們似乎又缺失了什麼…

高速發展下,我們缺失了什麼?

為了現代化

我們付出了傳統文化

這一特殊的代價

而別的國家和民族

沒有付出過這種代價

我們總以為,

現代的就是年輕的、美好的、健康的、向上的

傳統的就是老朽的、腐敗的、落後的、骯髒的

我們曾經把一些觀念全部顛倒

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順視為負面

我們總覺得傳統文化離自己好遠好遠…

看看現在的教育,

我們似乎並沒有分清

教育和教養的區別

文化和文明的關係

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

一些高學歷的人也會隨地吐痰

一些知識分子也會插隊…

受過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養

有教養的人不一定受過教育

有文化不一定懂文明

懂文明不一定有文化

因此,

不管生活再怎麼富裕

我們都應該牢記

經濟發展都只不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最終目的應該是讓我們的文化成就輝煌燦爛

文化的力量有多大?

舉個例子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代

到現在誰還知道唐朝的GDP是多少

不知道吧(其實也沒人在乎)

但我們卻能永遠牢記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

而這,正是文化的力量

換句話說,

當1000年後人們再回望2017年的中國

也沒人會記得、在乎你的GDP是多少

後人能記住的是,現在的你

能創造出什麼輝煌文化

五千年文化傳承,我們能做些什麼?

現在已經到了

要把改革開放前幾十年的經濟成就

兌換成文化成就的時候

而這一過程需要我們付出很多努力

是該思考、改變我們的一些觀念了

當西方文化無法解決好當代中國現實問題的時候

我們應當將目光投向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傳統文化

學會從中吸收解決當下文化困境的思路與方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

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作為中華民族的全新一代

作為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者

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根忘掉

不能把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丟掉

快速的現代化使我們飛奔向前方

但飛奔的同時不要忘了我們的目的地

且奔且回頭

特別鳴謝:錢文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