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四線樓市困局:兩個新區成孤島,20個樓盤賣不動,年輕人卻在流失

三四線樓市隱藏了關於房地產的全部真相,同樣的房價上漲時間,同樣的造城速度,同樣被大型房企覬覦,在不同的城市文化、歷史風貌的背後,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以及身處困局中的購房者們。

事實上,小城市購房者是最無奈的一個群體,選擇面最狹窄,房價的漲勢也最猛烈,海通證券研究所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從2015到2018年,三四線樓市一直維持年均15%以上的均價增速,即便在2016年之後,一二線城市紛紛開啟嚴格調控,三線以下城市的年均漲幅也達到了12%。

上個月,我跟朋友去到了華中某四線地市,歷史上的鼎鼎大名,並沒有讓這裡變的車水馬龍,相反,近年來的新區造城風潮,在這裡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城北的示範區,城南的開發區,再加上商務中心CBD,僅從規劃和航拍中看,已經有了足以媲美二線省會的雛形。

問題在於,小城市新區的“孤島效應”,同樣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城區公交線路本來只有30條左右,還沒有夜班,從市區到新區的通勤時間大打折扣,往往需要倒車、打車才能到達新區,加上路網建設並不成熟,即便開車通勤,也要費一番周折。

如果說兩個新區的問題是普遍現象,那當地房地產市場才是癥結所在。

從2016年開始,各大房企嗅到了擴張良機,紛紛在這裡競爭拿地,“地王”屢見不鮮,主城區受制於拆遷難度,城郊的新區成為開發商們角逐的主戰場,碧桂園、恆大布局較早,樓面價還比較便宜,諸如保利、中梁、雅居樂、金科等後來者,已經是不計價格在拿地了。

土地儲備增多意味著庫存開始上升,雖然2017年搶房成風將大量待售樓盤消化掉,但從2018下半年至今,不少老盤加推、新盤如雨後春筍般浮現,僅在兩個新區,就有大大小小20個樓盤在售。

三年過去了,樓市也變得物是人非,當初排隊搶房不愁賣,現在開發商卻在發愁樓盤去化率、客戶訪問量,我們一行三人去了幾個稍大的樓盤閒逛,售樓部的冷清與窗外寬闊無人的街道形成鮮明對比,置業顧問抱怨說已經兩個月沒有意向客戶,龍頭房企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其他項目,這20個樓盤,如今正處於賣不動、也賣不掉的尷尬窘境。

一般來說,房地產庫存上升、新區擴大後沒有人氣聯結,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吸引人口。

問題的關鍵也就在這,作為一箇中部典型四線城市,這裡的年輕人正在流失。

我翻看了當地近三年的常住人口數據,表面上看似乎還過得去,市內建成區年均人口增速達到了3萬人以上,但很大程度上與前幾年的棚改有密切關係,城鄉結合部人群的強大購買力,算到了人口流入數據中。

然而,當地大部分的年輕人,依然將省會城市作為第一流入地,市區除了吸引來自縣鄉的小學、中學生源之外,高校資源的匱乏,也使人口結構變的“兩頭大中間小”。

街頭所遇印象最深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與嗷嗷待哺的嬰兒。留在本地的年輕人,要麼子承父業做小生意,要麼找一個體面且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的日子背後,是比一二線城市低至少一倍的工資。

回到本文開始的問題,這只是單獨某個城市所遭遇的困境嗎?

顯然不是,通過近幾年的所見所聞,幾乎所有中西部四五線城市,都展現了相似的“鏡像”,面對林林總總的樓盤,空曠無人的新城區,無論是婚房還是學區房,要麼擔心買在高位充當“接盤俠”,要麼買了之後又放在那裡空置,無論哪個選擇,都讓人感到異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