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追求永无止境——记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史俊长

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讯 2018年5月7日,对于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史俊长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公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他的名字赫然在列,笔者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敏锐地感觉到他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笔者见到位于原来电视台大楼四层的长治非遗中心,见到了史俊长,他正在筹备即将于6月8日至10日举办的长治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保护成果展活动,随着他对长治非遗的情况介绍,他本人的人生轨迹渐渐清晰起来。

醉心非遗事业 奉献一腔热血

长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高跷、早船、跑驴、竹马、扛桩,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潞安鼓书、长子鼓书,上党堆锦、长子铜乐器、襄垣手工挂面……千百年来,在上党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大量先民们遗留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长治市紧随其后,2008筹备成立了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担任过市图书馆馆长助理、副馆长、文化局社文科和非遗科负责人的史俊长走马上任,于2015年担任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上任之初,他看到许多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已经或正在失传,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意识到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并使之继续发扬光大已成当务之急,深感自己责任重大。面对非遗工作刚刚起步的重重困难,他迎难而上,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很快就使长治的非遗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建章立制规划 保护传承创新

在史俊长的办公室,笔者看到文件柜、沙发以及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申报材料,有文本,有光盘,还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这一切都真实记录着他与非遗的点点滴滴。

——完善非遗申报机制,建立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的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先后出台了《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管理办法》、《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申报非遗。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19项、104项和285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15名、74名和285名,省级、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和34个,省级非遗专题博物馆、大师工作室、非遗传习所各1个,非遗数量名列全省前茅,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圆满完成文化部驻场演出试点工作。去年3月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来长治市调研非遗工作,提出探索支持长治非遗发展的八方面意见,非遗传统戏曲驻场演出文化部试点落户长治。自7月12日开始以来,为把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做好,他积极协调演出团体、演出剧场、宣传媒体、第三方评估、市财政等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票务冠名、低价惠民,免费向残障人士、低保户、下岗职工等特殊人群发票,目前已完成200场演出任务,深受广大市民的好评。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治非遗,开设了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与长治日报社联合开设《新闻摄影周刊》非遗专版,目前已刊登非遗项目50个;与长治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连续两年合作,分别开设《非遗传承·工匠精神》和《非遗传承·上党记忆》栏目,共刊播60多个非遗项目,今年打算开设《非遗传承·人文长治》栏目;与上党晚报社联合开设《长治非遗》专版,目前已刊发非遗项目75期。为表彰先进,申请专项奖励资金10万元对全市非遗保护工作中涌现出的20个先进集体、4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晚报》、《山西画报》、山西新闻网长治频道、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长治日报》、《上党晚报》、长治新闻网、长治电视台《新闻频道》、《公共频道》和《文化旅游频道》、长治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国家、省、市媒体多次对长治非遗工作进行报道。

探寻非遗之美 拓宽保护之路

长治市非遗中心是山西省确定的文化创意产品试点单位,他带领非遗中心一班人广开思路,积极探索非遗文创试点,稳步推进文创产品开发。积极与各企业、剧场、非遗项目单位沟通、对接,召开了非遗文创产品推进会,请专家现场讲解。市非遗中心将文创研发基地设到了长治市新华书店四楼,将驻场演出及非遗项目展示的场所选到了长治市潞安剧院,将非遗小剧场命名给了长治县丽都明珠楼外楼文化餐厅。

——有效搭建各种平台,利用展演、展示、展销进行活动。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先后组织了5场非遗晚会、3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项目展示、展销、展演,受到市四套班子领导赞扬及社会各界的好评,人们戏称上党刮来了一股“非遗风”。尤其在去年首届山西艺术节期间,市非遗中心独自承担了长治文化周文化艺术成果展的全部布展工作,参展项目32个,参展人员65人,参展展品近5000件,受到前来参观的省文化厅厅长刘润民、副巡视员张卫东的好评。近年来,他先后组织布艺黎侯虎、上党堆锦、上党八音会、长子铜乐器、上党女红、武乡顶灯、襄垣手工挂面参加北京、上海、天津、邯郸、成都、杭州、济南、深圳、太原、昌吉、阜康、五家渠、银川、台湾、柬埔寨等举办的国内外重大展示活动。

——组织承办赛事及各项活动,扩大长治非遗影响。近年来,长治市先后承办了2012年全省社会文化暨非遗保护工作会议、2014年山西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培训班,来自全省11个市文化局的领导、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多次参观长治非遗。组织3个秧歌小戏参加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组织30多人参加了文化部非遗司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山西长治非遗剧种(上党梆子)培训班,组织32人参加天津工业大学举办的长治布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参加在平遥、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及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非遗培训。

——创新思路抓非遗,开动脑筋搞传承。组织全市13个县市区进行非遗普查,指导襄垣县建成了全省首家非遗体验馆,大力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试点工作,目前全市90个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试点乡镇已基本完成。他积极指导长治县筹建了长治市第一个非遗保护工作基地、黎城县筹建了黎侯虎博物馆、城区筹建了长治堆锦博物馆、上党堆锦研究所,组织非遗戏曲走进长治一中、长治五中、长治八中,先后出版了《精神的盛宴--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面观》、《长治堆锦》、《上党落子音乐》、《李氏骨科》等图书及《上党堆锦》画册、《长治非遗项目》画册和各种非遗方面的挂历、台历、光盘、磁带等等。

甘为绿叶人梯 化作春泥护花

史俊长同志从2005年开始从事非遗工作已经13年了,2015年被任命为市非遗中心主任以来,他积极向市财政申请非遗保护、保存资金,2016年、2017年、2018年市财政分别预算非遗资金80万、50万和80万,先后两次为100名非遗传承人、144名非遗传承人发放补助24.4万元,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项目发放补助22万元和7万元,加上今年将要发放的非遗补助资金,3年来市财政累计发放非遗补助资金10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非遗传承人和文化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年来,他带领的长治市非遗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在长治市乃至全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史俊长从事文化工作近30年了,他认真负责,敢于担当,为长治的文化工作奉献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他的努力下,长治市于2013年被文化部、财政部评为全国首批、山西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前全市拥有5个全国文化先进县、3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山西省文化强县,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13年、2015年、2017年长子县常张乡文化站、襄垣县王村镇文化站、沁源县图书馆连续荣获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襄垣县文化馆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文化馆。长治市文化局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长治市青年戏迷协会“送戏惠民直通车”先后受到文化部表彰。

长治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达标率连续8年名列全省第一,长治市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连续6年名列全省第一,长治市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达标率连续5次名列全省第一,长治市文化馆评估定级达标率连续4次名列全省第一。

他先后多次被市直工委、市文化局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被长治市委市政府评为长治市劳动模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个人,被省文化厅评为山西省“群文之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市非遗中心被长治市委宣传部评为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先进单位,2017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首届长治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18年史俊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现在,已过“知天命”的他仍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毫无保留地为非遗事业发挥着他的聪明与才智,默默地奉献着满腔的热血和汗水。

这就是史俊长,一位普通非遗工作者的追求,凭着对非遗事业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着动人的光彩。(焦新育 梁宁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