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逐章逐句详解《老子》之“道生一”章(第四十二章)

【校订版全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详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说的是“道”分化产生万物的过程,即宇宙生成论。我国古代的贤哲们往往只重视观点的表达,不太注重论证。所以这里的“一二三”老子强调“道”生于混沌状态,混沌开始分化产生阴阳,分化再分化,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我们不能执拗于“道”如何生“一”,“一”如何生“二”,“二”如何生“三”,“三”如何生“万物”。老子这句话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道生万物”,即“朴散则为器”的一个过程。

蒋锡昌曰: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言天得道以清也,此其证也。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如必以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相合之气,则凿矣。

蒋说诚是。

老子所言的“生”是“生生不已”之“生”。万物在化生之前,“道”就存在了,我们肉眼所看见的“万物”只是“道”的功用的一部分,“道”是超越自然界的一种神秘力量。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倒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直叙。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蕴含着丰富而深奥的哲理,不是三两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老子的辩证法的核心,就是这句话。所有的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相互生成而又相互转化,相互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明白了这一点,人就不会再钻牛角尖,不会一条道走到黑。

“冲”,《说文》解释为“涌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也有人从《老子》中找到道家修行之方,关于“气”,老子讲到了三次,一次是第十章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另一次是第五十五章的“心使气曰强”,还有一次本章这一句“冲气以为和”。

阴阳相合的结果就是产生和气。“和”是老子非常看重的一种境界。他说“赤子”“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并且懂得这种“和”的人才能叫做“常”,知晓常则的人才能叫做“明”,可见“和”处于基础性地位。

“和”的本质是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人的平衡、个人自身的平衡等等。不平衡、不调和就会产生冲突、出现问题。个人贪欲过重的时候,人对平衡的把握就会有失偏颇,那种平衡就是自以为的平衡,其实已经是失衡;失衡就会有危险,道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倾覆。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自名也】

人们所厌恶的东西,王公们却喜欢拿来称呼自己,这是一种自谦、一种姿态,当然,拔高点,也可以说是一种领导艺术,或者叫担当精神。

这句话和“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是呼应的。

勇于这么做的统治者,是因为他们深谙“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知道“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的道理。

只不过我觉得统治者所谓的自谦总有霸道的嫌疑。孤家寡人这样的词汇,是统治者的专利,老百姓对他们这样的自谦,多半并无好感,还不如以实际行动“下”或者“后”那么一点点。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事物往往因减损而增益,因增益而减损。

这一句也是典型的老子辩证法。

这句话启示我们,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一味地增益或减损都可能促使事物走向反面。这个分寸因为不好把握,所以就产生“过犹不及”等现象,过了就需要矫正,但矫正再过了就是“矫枉过正”,这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度而导致的摇摆。

学生偶尔一次没考好,对他来说可能是动力,下次反而取得更大进步。人下蹲了才能蹦得更远,车子倒退一下有时才能过得了那个坎。遇事不能太急,想一下其中的辩证关系,让子弹飞一会儿,就会得到更合理的答案。

【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老子很幽默,他一般不说很强硬的话。忽然要咬牙说一句的时候,他说这是别人教我的。

王弼这句话解得很好,他说:“王弼:我之教人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老子说他的道理很浅显,但人们就是不愿意听。所以老子很悲伤、很绝望。孤独和愤懑的时候他也会说:“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登春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这句话比较狠,他诅咒似的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言下之意其实也简单,他就是说:不信走着瞧!

本章由“生”开头,以“死”结尾,生的一头讲的是“道”,死的一端讲的是“强梁者”。你信或不信,“道”就在这里,不偏不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糊涂的世人愣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