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佳能微單 EOS M50 體驗,這是佳能入門小機器的新選擇?

不管是佳能還是佳能旗下的 EOS M 系列,EOS M5 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轉接點。

確實,在 EOS M5 之前,佳能的無反都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拿來做單反備機的話,當年的 EOS M 系列相機在性能配置上還差了點意思,但要用來打輕便市場的話,需求其實也沒有想象中高。這種定位上的尷尬造成了當天的錯位感,有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

但在 EOS M5、EOS M6 出現後,佳能的 EOS M 系統換來了一種新形象。

對比之前,EOS M5 和 EOS M6 有較大幅度的性能提升,也終於受到了類似 EOS 80D 系列應有的待遇。定位中端的它們,用上佳能最新的電子五軸防抖和全像素雙核對焦,緊湊的機身上也能夠滿足多鍵位操控的需求。

機身附帶的翻轉觸控屏除了支持觸控快門之外,對焦點的選擇也變得方便。

關於 EOS M6 的話,愛範兒(微信號:ifanr)之前已經做過一個跟 Vlog 需求相關體驗,這裡就不再贅述。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佳能 EOS M 的新機器 EOS M50。

作為一臺定位還要 EOS M5 還低一點的無反機身,佳能竟願意在上面投放了 4K 視頻錄製放在上面。要知道,這可是 7D Mark ii 都沒有待遇,EOS M50 應該是目前佳能第一臺可以拍 4K 的 APS-C 相機。

但除了這個特點之外,EOS M50 更多的是一款滿足日常需求的化簡版 EOS M5。比 M5 多一個配色的同時,屏幕也做了側翻以方便自拍。機身的按鍵會比 M5 少了點,但也同樣附帶了取景器。

或者,佳能是打算在 M5 / M6 和 M100 之間取一箇中間位,給追求簡單的用戶多一個選擇。

那麼今天的愛範兒驗貨(微信號:ifanr)就來體驗一下這款佳能新無反,看看它在日常使用方面有怎樣的表現。

“嬌” 小一點,“簡單” 一點

跟前輩 EOS M5 差不多,EOS M50 用的也是類似單反造型的機身設計。

電子取景器是固定在機身中間,取景器突出的 “圓潤軍艦頭” 內部收納了閃光燈。閃光燈是固定在蓋字上的,內部沒有彈出結構,需要用手自行打開。

雖然,佳能在蓋子上做了一個方便打開的細節,但像閃光燈這種有些時候是要用機內設置彈出的結構,只能用手 “扣” 開,這未免也有點違反操作習慣了吧。

機身上方的位置其實也很乾淨,按鍵都集中在右側的操控區域。視頻錄製鍵放在了快門旁邊,而原本放在這個位置的 M-Fn 自定義功能鍵則移動到了快門左側。

由於少了一個專門用來調節曝光補償的轉盤,機身上方多出了些空間。

但 EOS M50 也沒有像 EOS M5 那樣加入雙轉盤的設計,包裹著快門的轉盤可以通過機身導航鍵的配合,切換光圈調節和曝光補償調節這兩個功能。而附近的 M-Fn 自定義功能鍵可以設置成 ISO 調節鍵,那這樣就可以方便在用取景器的情況下快速調節拍攝參數了。

EOS M50 的手柄不算大,但握持感還好,這個可能是因為機身比較輕的緣故。雖然握持的時候手指會有擠在一起的感覺,但輕便的機身和鏡頭搭配能夠減低負擔。

但要是通過轉接環轉接傳統的 EF 卡口鏡頭,情況就會不一樣。畢竟和 EOS M 機身一樣,EF-M 卡口的鏡頭也是往輕便的方向去走的。這次套機中附屬的套頭 EF-M 15-45mm F3.5-5.6 也算是一支輕便的變焦,搭配 EOS M50 也不違和。

其實,這個也和手掌的尺寸有關。像筆者這種大手肥宅握持 EOS M50 確實會有點難受。要是女生用的話可能會好一些。道理,其實就跟之前寫 EM10 Mark iii 的一樣。

當然,EOS M50 也有指託的結構,能夠讓用戶藉助拇指來固定機身,提升握持感。指託上加有曝光鎖定和對焦選擇兩個按鈕。

對焦選擇按鍵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點開之後用導航鍵選擇對焦點,這個是方便在用不了觸控屏幕的時候使用的。另一個,則是把對焦點回歸到屏幕中心。

第二個用途或許聽起來很奇怪,在 EOS M50 的對焦選項中其實是沒有 “中心對焦” 這個選項的,裡面的單點對焦模式其實是自由選擇對焦點的單點對焦,不能把對焦點鎖死在中心。

用戶可以通過觸控屏來自由切換對焦點,這個功能確實很方便。但對於一些習慣中心單點對焦的用戶,EOS M50 或者會比較尷尬。尤其是在屏幕取景切換到取景器取景的時候,鼻子或者是握持手指的改變也有可能會碰到觸控屏,導致對焦點偏移,這個就是一個非常讓人惱火的事情。

而屏幕的觸控功能控制也僅限在 “觸控快門” 的開關上,沒有關閉觸控這個選項。只要不是直接採用手動對焦,那就很難避免這個問題。

其實用戶也可以把屏幕蓋上,但要是每次取景切換都要這樣的話,那真的是太麻煩了。

但不得不說,EOS M50 這個功能設置其實是很適合 Vlog 和自拍的。

EOS M50 的屏幕是橫向翻轉的,這樣的翻轉結構在拍攝 Vlog ,加上可以通過觸控屏幕來做對焦選擇,這樣操控起來就方便好多了。既不會被機頂收音設備阻礙取景,也不會因為下翻屏幕阻礙到自動雲臺運動,比前兩代的設置要合理很多。

加上,EOS M50 支持全像素雙核對焦,對焦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只是有些時候會咬不準,或者半按快門的時候單次對焦相應的速度會稍稍有點慢。不過這些都還好,畢竟 EOS M50 要做的只是一臺 APS-C 的入門便攜相機,它要對標的也不是什麼高端的 APS-C 旗艦或工作定位的機身這個相應其實就足夠了。

除了後指託上的按鍵,EOS M50 的背後還有一組導航鍵、菜單鍵和回放鍵,無線傳輸的按鈕被單獨放在機身右側。

導航鍵採用的是十字鍵設計,分別對應對焦模式切換、曝光補償、閃光燈設置等功能。這個組合算是比較常見,但要是佳能能夠在這個導航鍵上做一個轉盤的話,那 EOS M50 也能多一個轉盤去操控,這樣會顯得更加方便些。

這個索尼在 α6000 乃至更早的 NEX-6 上已經做到了這樣的處理,要是佳能也能加入的話,對於取景器模式的操控也會更加方便點。

機身接口的話,EOS M50 也做得比較完善。機身左側有 3.5mm 的麥克風接口,右側則是 HDMI 接口和多功能的 USB 接口。麥克風接口的下方是 NFC 模塊,這個搭配其實已經足夠了。

至於拍照體驗的話,就跟著樣張一起說。

EOS M50 拍起照來其實還是比較舒服的,機身的響應、對焦選擇以及用官方 EF 轉 EF-M 轉接 EF 鏡頭帶來的體驗都比較不錯。機身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比較討好眼睛,成像的銳度、解析力、反差其實也還好,一般直出的話沒有太大問題。

(VSCO 調色)

要放在朋友圈上,騙騙贊還是可以的。

但對於一些用慣了尼康、索尼、富士等 APS-C 的用戶可能要注意下,佳能的折算係數大約是 x1.6 左右,裁剪的比例會比之前這幾家要再大一點。在視覺上,還是需要注意下這一點。

總的來說,EOS M50 拍起來還算省心吧。

雖然這嬌小的機身上也有不少 “嬌氣” 的地方,閃光和對焦控制這個確實也是比較糾結的問題。有自己一套使用邏輯的用戶,或者會在這裡感到不適。但對於還沒有形成操控習慣的入門者來說,這個操控其實也可以的。

畢竟一般人用相機不需要太講究效率,能夠操作的話就可以了。他們也不太強調多鍵位帶來的便捷,同時也可以適應機身的使用邏輯去學習。雖然這個對之後改用大型機身沒啥幫助,但至少用 EOS M50 是沒有問題的。方便,還是整個操控的的大主題。

加上佳能在轉接環上下的苦工,EOS M50 搭配這個性價比超高的原廠轉接環確實能夠玩出很多不同的花樣。對於入門用戶來說,EOS M50 套機加上官方轉接環這個組合,其實就足夠了。

佳能入門新選擇?

對於佳能來說,EOS M50 是一臺放在 M5/M6 與 M100 之間的機器。

多加個側翻屏和取景器,讓它和更簡單 M100 區別開來。這感覺就像 Leica TL 和 CL 兩個系列,內置取景器的設計區分開兩種不同操控邏輯的用戶。而 EOS M50 也可以把自拍和 Vlog 視頻都可以兼顧,在現在這個熱點轉向短視頻和 Vlog 的年代,EOS M50 也算打中了熱點。

只是,和前輩們的價格拉不開差距,這是 EOS M50 最尷尬的地方。或者,它能夠給你 4K 拍攝這些新鮮的東西,但 4K 模式下的限制也讓機器變得有點尷尬。而 EOS M5 在多鍵位操控上的優勢會更加明顯,邏輯性也會比 EOS M50 要強一點。

所以如果要定位這款機身的話,EOS M50 還是一款應該放在入門機這一塊上。對用戶來說,一臺簡單、帶取景器、轉自家品牌鏡頭方便的機身,這些要求會把 EOS M50 引導到需要它的用戶群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