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糖尿病管理願望如何“11”實現

2020年1月11日,座標南京,來自國內內分泌領域的眾多專家共聚一堂,開啟2020默沙東第十屆腸促胰素論壇的新篇章。此次會議在中日友好醫院楊文英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陳麗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小英教授的主持下,8位學術大咖與約300位內分泌專業同道,共同探討在中國2型糖尿病(T2DM)發病人口年輕化、患病人口老齡化及血糖管理精細化的趨勢下,如何更好地進行T2DM的全程管理。

專家現場討論環節

聚焦中青年

陳麗教授指出,中國<40歲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達5.9%,40~59歲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更高達12.9%,且發病率在顯著提升,與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胰島功能障礙更為突出。這部分患者群體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她認為,同時調節β細胞和α細胞功能,以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肽(GIP)的分泌,才是改善胰島功能的希望之門。

陳麗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璐璐教授分享指出,2012年,Accili等揭示β細胞去分化才是導致β細胞功能衰竭的主要機制,而非我們過去認知的β細胞凋亡。且β細胞的去分化具有“可逆性”,可重新再分化。腸促胰島素類藥物可能通過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SDF-1)促進β細胞再分化,為糖尿病管理帶來新希望;α細胞能夠產生GLP-1,通過旁分泌機制調節β細胞功能,T2DM患者α細胞旁分泌GLP-1的缺失,可能可以通過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補救,助力胰島功能改善。DPP-4抑制劑可以雙重調節GLP-1和GIP水平,在高糖狀態下,GLP-1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在低血糖狀態下,GIP刺激胰高糖素的分泌,GIP聯合GLP-1可增強腸促胰素作用;DPP-4抑制劑是目前唯一的針對病因治療,其獨特機制使其具有良好的降糖療效,卻極少引起低血糖。

陳璐璐教授

回到臨床實踐,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鄒大進教授帶來了血糖管理高質量升級方案。鄒教授指出,近年來糖尿病管理觀念不斷變化,但預防慢性併發症是不變的初心,而最新ADA指南基於最新的數據明確推薦,降低血糖而不產生低血糖的高質量降糖,是預防和延緩併發症的基礎,也是T2DM治療的本質所在。就如何實現高質量降糖,鄒教授提供了兩條路徑,第一條是治療理念升級,即儘早聯合治療既能有效降低HbA1c,也能帶來長期獲益,CompoSIT-M23及STRATEGY24研究證實,早期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顯著降低HbA1c,提高達標率,給早期二聯治療帶來更多信心。另外一條則是創新的治療方案升級,中國城市年輕患者餐後血糖控制是中國糖尿病管理的重中之重,腸促胰素效應可能是核心靶點,西格列汀提升活性腸促胰素水平,實現“一片雙靶平三餐”,提升了降糖療效,同時患者的順應性更高,是餐後血糖管理的升級之選,也是高質量降糖的優先方案。

鄒大進教授

關注老年

T2DM管理需兼顧全局,安全有效

李小英教授指出,研究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為20.9%,老年糖尿病將成為糖尿病的主要人群。我國老年糖尿病管理現狀嚴峻,老年(≥60歲)糖尿病患者知曉率、治療率、達標率均不到一半。肌少症和衰弱、胃腸功能障礙與營養不良、認知功能障礙是常見的3種老年綜合徵表現,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的難度,正待破局。

李小英教授

南京鼓樓醫院畢豔教授分享指出,肌少症和衰弱常見於老年人群,影響老年患者結局且進一步惡化血糖控制。此外,糖尿病患者常見胃腸功能障礙,胃腸功能障礙是肌少症主要誘因之一。再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常發生營養不良,惡化老年糖尿病患者結局,體重減輕是營養不良常見表型之一。而且,認知障礙和低血糖又可以互相強化,進一步惡化了老年患者身體狀態。

如何才能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病理生理局面下,解決治療痛點?畢豔教授指出,對老年綜合徵合併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療高血糖的同時,應兼顧胃腸功能障礙、體重減輕和低血糖。西格列汀安全性佳,胃腸道反應少、低血糖發生率低,幾乎不影響體重,是老年患者降糖的優選方案,助力臨床實現“直擊痛點、兼顧全局”的良好結局。

畢豔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彭永德對老年糖尿病診療相關指南及證據做了深入解讀,並大力呼籲,老年糖尿病必須規範管理,安全是前提。中國相關指南/共識建議:老年糖尿病規範管理需在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個體化治療目標,選擇合適治療方案,應儘量避免低血糖,並關注心血管安全性,以西格列汀為代表的DPP-4抑制劑被IDF及中國CDS指南、中國老年指南均推薦為一線治療方案。

指南共識的推薦是基於堅實的證據基礎。來自中國的最大規模的糖尿病Ⅳ期臨床研究STRATEGY研究證實,以二甲雙胍+西格列汀為基礎的聯合治療方案在中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全球首個證實DPP-4抑制劑全面心血管安全性的TECOS研究也告訴我們,西格列汀長期心血管安全性良好。此外,來自韓國的研究也證實,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替換格列美脲後,患者血糖控制穩定,且低血糖事件發生率低。

彭永德教授

“穩”中求勝

西格列汀助力減少血糖波動

2019年ADA首次將TIR作為血糖的評估指標之一,標誌著血糖精細化管理的時代開啟。北京協和醫院於淼教授指出,血糖波動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血糖波動與糖尿病併發症明確相關,特別是餐後血糖波動。使用血糖TIR作為血糖精細化管理的指標,避免了HbA1c的侷限性;TIR明確的時長標準,又可將血糖管理的目標管理精細到分鐘級,可能使患者受到更少的低血糖所帶來的傷害。而低血糖和餐後高血糖是導致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改善餐後血糖和避免低血糖,可作為改善血糖波動的主要靶點。

西格列汀智能調節α/β細胞功能,實現平穩降糖不低糖,為降低血糖波動奠定基礎。西格列汀單藥或與二甲雙胍聯用顯著降低餐後血糖。研究表明,與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相比,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顯著改善血糖波動。另外,西格列汀聯合胰島素也能較增量胰島素顯著降低餐後血糖和HbA1c。由此來看,西格列汀顯著降低餐後血糖,改善血糖波動,是血糖精細化管理的優選方案。

於淼教授

楊文英教授在大會總結中指出,高質量的血糖控制仍然是糖尿病患者預防併發症的基礎,也是內分泌臨床醫生的核心使命。要警惕降糖無用論,患者的併發症發生發展是一個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長期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注重血糖的控制,必將給患者帶來後續的長期痛苦和疾病負擔。

楊文英教授

對於年輕患者,通過早期聯合治療,優選創新方案可實現早期保護胰島素功能,實現高質量降糖與減少遠期併發症的獲益。西格列汀通過對α和β細胞的雙調節,同時增加GLP-1/GIP水平,助力胰島功能改善,降糖療效顯著卻極少引起低血糖,而且早期聯合二甲雙胍能帶來長期獲益。以西格列汀為基礎的降糖方案達標率高,長期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低血糖發生率低,也可作為老年T2DM的基礎用藥之一。此外,西格列汀還可作為改善血糖波動的“利器”,確保在抗擊糖尿病的戰鬥中做到“穩”中求勝。

總而言之,糖尿病管理願望如何“11”實現?西格列汀從中青年到老年T2DM患者,控糖路上可實現全程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