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中国油画录中的东方女神,怎一个“色、香、美”三字了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油画,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早在400年前,西方意大利天主教利玛窦等传教士到中国游走传教,把西方油画带入中国。到了清朝时期,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并且有些在宫廷供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艾启蒙,法国人王致诚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得中西文化交往频繁,西学东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特定情景。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了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较为明显。19世纪末期,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建立孤儿院图画馆,给收养的孤儿传授西方绘画技术。



孤儿长大离院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鸦片战争之后,曾经引起中国文人独尊和自豪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文化之外的被动挨打压力,导致中国人逐渐对其失去了信心,曾经被强大的中国文化所改造和同化的西方文化却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寻求救国图强的思想依据。



紧接着,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主的革新思潮逐渐抬头。油画以西学东渐的形式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开来。



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风格油画阵营出现。其中以林风眠为代表。1927年这批在杭州的艺术家们创办了“艺术运动社”,并编辑出版了《阿波罗》半月刊杂志。在“阿波罗”杂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于传统画论的语言和概念。



林风眠与徐悲鸿的艺术追求不同,他一生生活在浪漫的印象主义气氛之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很少受到政治影响,被人们誉为“最真实的艺术家”。



他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意义在于起到一个重要环节作用——把中国的传统与西方20世纪初的一些现代艺术风格(后期印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野兽派)相互结合,实现了真正的中西融合。




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上海出现了一股现代艺术潮流,其中以“决澜社”为代表,决澜社在1932年至1934年,几乎涵盖由于画派对峙和战乱而沉寂的上海画坛。决澜社的宣言充满了壮志激昂,为当时沉寂的上海画坛增添了一份涌动的活力。



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使中国国土沦丧,民族危机降临。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画坛无法逃避内忧外患时局的影响。从1932年开始,上海画坛就开始受到战争的创伤:“1932年一二•八战争把上海艺大校舍破坏,还有晞阳美术院的陈抱一画室毁坏;同年,白鹅绘画研究所毁于日军炮火。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只剩下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发生租界小块地区没有被日军占领。在没有被日军占领的上海租界里产生了“孤岛”文化。留守在上海的油画家聚集在一起,坚守他们有限的艺术空间于“孤岛”的这一片天地中。



1939年,以陈抱一、钱鼎、周碧初等五人组成的“五人联合油画展”。其在展出中既展览作品又出售作品,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个新的事物,这次展出表明了以上教育和社团等文化现象在逆境中,异化转向为商业化的现象,呈现出“孤岛”在当时有着独特的格局。



处于民族危亡和心灵深处民族文化一往情深的捍卫和自尊,变化成对外来文化的心理障碍。西画材料变得昂贵稀有,造成一批西画家门改行绘制国画,他们的画种转向培植了一批“中西兼能”的画家。这种兼能使一些西洋画家创作中出现“水墨画派头”的现象。



他们在国画种大量运用油画技法或者在油画中融入国画精髓,大力推进西洋画在中国的本土画进程。



中国洋画运动开始了其漫漫的历史征程。20世纪中期,发生了引进和创造的重大文化演变,以写实主义抬头和现代化主义转型为主要特征,成为中国现代油画发展的重大事件。中国现代油画相关的文化演变,也为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和前行提供了文化参考和历史经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