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历代名家画荷,亭亭玉立!

宋 佚名 《荷花图》

“出尘离染,清洁无暇”,中国人喜欢荷花,似乎达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

自古至今,画荷名家佳作可谓层出不穷。宋代小品《荷花图》,清代石涛的《墨荷图》,朱耷的《荷花小鸟图》,张大千的《泼彩荷花》等名画,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荷花的品格和融入荷文化的自我精神意识。

名家精品让我们欣赏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荷花作品之时,体会画家在传承与变革中不断探索的进取。

五代 黄居寀 《晚荷郭索图》(《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无款,签题黄居寀作。居寀为筌子。评曰:居寀之画鹤,多得筌骨。其有佳处,亦不能决其高下。至于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南宋 吴炳 《出水芙蓉图》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3.8厘米横2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用俯视特写的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宋 佚名 《太液荷风图》

绢本设色 纵23.8厘米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叶、花皆双钩填彩,以色彩之深浅绘出俯仰向背的关系。用笔十分精细,得院体画之精髓。

宋 佚名 《枯荷鹡鴒图》

此图原载《宋人集绘册》,见《石蕖宝笈三编》,无作者落款。

元 何大昌 《芦雁图》

元 张中 《枯荷鸳鸯图》 纸本设色 纵96.4厘米横4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枯荷鸳鸯图》用浅淡笔墨画败荷,水边坡石,石上鸳鸯双栖,构图取势简洁疏朗,水墨点染与没骨法并用,笔墨粗简,略带写意,色调淡雅,表现了张中花鸟画的典型面貌。

明 王问 《荷花图》(局部)

明 周之冕 《莲渚文禽图》

绢本设色 纵93厘米横47.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该图写景写物,形象生动,画面清秀,兼工带写。以没骨写叶,以粉白勾花,工笔与写意和谐统一,笔墨自然,设色淡雅,意境清俊朗。

明 周之冕 《荷花图》

周之冕的花鸟图勾染点簇,兼工带写,自成一家,创立“勾花点叶派”技法,他将陆治的设色工致和陈复的水墨写意画法融合于一体。此图勾线填彩,雅致高逸,色调明润清丽。

明 徐渭 《黄甲图》

纵114.6cm横29.7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画上自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诗意幽默。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轴 绢本设色 纵183cm 横98.3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花鸟以劲细的线条勾勒,敷色艳丽,层次细腻,变化微妙。湖石用笔方折粗硬,衬托了描绘精细圆润的莲花、莲叶。这种对比衬托的手法是陈老莲常用的。图上自识:“溪山老莲洪绶写于清义堂。”

明 陈洪绶 《莲石图》

荷花用双钩法钩勒,富有质感;几片荷叶与浮萍,则以泼墨写成,墨色浓淡,变化有致。湖石以折带皴兼乱柴皴,不加烘染,其阴暗处,仅勾草点苔;章法稳妥,笔调清新,含有浓郁的装饰趣味。

明 魏学濂 《荷花鹭鸶图》 纸本水墨 纵92.9厘米横49.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家以泼墨写出荷叶,以重墨勾筋描络,写中带工;双钩写荷花,璎珞飘摇。白鹭近似白描,不加晕染却生动准确。整幅画清新明快,是一幅写意佳作。

清 谢荪 《红莲图册》

这是一帧工笔设色花卉小品,技法从宋代院体画中脱变而出。钩勒晕染,功力深厚。构思别致巧妙,以局部的深入描绘使形象格外突出鲜明。尺幅之中,只着一花半叶,一株水草率意地穿插其间。晕染工致,将荷花的叶脉甚至纤维也用细笔毫发无遗地勾出。整个画面显得气闲神静、恬润温雅。

清 恽寿平 《荷花芦草图》 纸本设色 纵131.3厘米横59.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荷花以恽寿平特有的没骨画法绘出,色调清丽冷艳,用笔洒脱飘逸,营造出一派空潆的韵味。画幅左上自题:“此帧数年前在东池上醉后涂抹,残荷离披芦草交横,略得荒汀寂寞之至,置乱纸残帙中,不知何时为书老所得,今秋偶出示,余恍然如房次律遇故物于破瓮中也。因书老索题戏为拈笔”。

《荷花图》 清代 唐艾(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用没骨法画成,荷花的染色,以粉带胭脂,由瓣头渐入而成;荷叶以浅色作底,又以深色渲染让出叶脉。

清 黄慎 《河雁图》

此画将墨之浓淡干湿发挥至极致,或以浓墨重笔写新荷之郁郁生机,或以淡墨枯笔写老荷之萧索凋败。双鹭以淡墨简笔勾画,枯笔焦墨点提出眼部、喙、爪。传神生动,纵逸泼辣,挥洒自如。作者宗法徐渭,更在画中融入其书法特点,画面多有干枯、飞白和运笔迅疾之迹,给人以畅快淋漓,一气呵成之感。

清 石涛 《浦上生绿烟》

荷塘的水面画家没有完全用空白的虚境表现,而是用湿笔淡墨富于动感的笔势略加点染,表现水波荡漾。此画上有画家自题:“浦上生绿烟,波底荡红云。勿摇双桂楫,犹恐湿湘裙。相约采莲来,艇子打两桨。惊起白鹭鸶,飞入横塘港……”描绘荷叶田田、荷花盛开的荷塘风景。

清 恽冰(女)《蒲塘秋艳图》 纸本设色 纵127.7cm横56.6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朱耷 《荷凫图》 48.5×115.0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代 朱耷 《荷花小鸟图》(上海博物馆藏)

荷花小鸟是朱耷最擅长也最喜爱的题材。八大山人描绘荷塘,多是浅水露泥,荷柄修长,扶摇直上,亭亭玉立,具有君子之风。在这幅图中,与莲荷相呼应的左下面画水中露石,组合得当,右部留在画外,用笔放逸,疏秀而具生气。八大山人曾自云:“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古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可见其画荷是观察入微,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妙趣自成。

清 郎世宁 《荷花蝴蝶》

清 刘誊 《荷花图》

清 胡公寿《香满蒲塘图》 纸本设色 纵178.9厘米横4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近代 吴昌硕 《红荷图》

《红荷图》似不经意,布局却很别致,仅画三张荷叶,占有画面绝大部分,因他用羊毫软笔,画荷叶、荷梗任情挥洒,奔放雄秀,湿笔有韵,枯笔有气,淡而不薄,深而不板,刚柔相济,润而不洇,笔笔有力,墨法笔滋,意境清新、静穆。二朵红荷敷薄色,质朴而惹人注目,芦苇纯以淡色出之,与荷叶深墨成对比,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是真正的大写意,具有独特的格调。

近代 陈师曾 《荷花慈菇图》

陈衡恪画蔬果花卉常结合写生,从吴昌硕上追陈淳、徐渭,笔下生辣强劲,有浓厚的金石气。荷花荷叶都仔细地勾了筋脉,用笔凝重,与徐渭、八大和吴昌硕、齐白石的画法都不一样,这或许是他在日本所受的博物学教育留下的痕迹吧。

现代 陈半丁 《荷花》

荷花是陈半丁喜爱表现的题材,既能展示他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也寄寓着他的人格理想。这件作品画家以深浅赭绿表现荷叶的向背,用笔挥洒自如,叶筋勾得疏密得当,以墨双勾荷花,淡设水色,以赭墨画水草,用笔虚实相间,意气相连。画家并不是单纯的摹写物象,而是在其中寄予无限的情思。

现代 于非闇 《荷花》

现代 张大千 《泼彩荷花》

张大千可堪称是自八大山人、石涛以来中国百年第一画荷大家。

张大千在一生中所画的荷花作品成千上万,除了在绘画风格方面存在规律外,就是在题字、用印方面也有规律。他在画荷作品上多钤“三十六陂秋色”、“冷香飞上诗句”等印。多题“三十六鸥世界凉”、“江妃出浴”、“水殿风来暗香满”、”“塘坳闲意思池面好丰神”、“云破月来花弄影”、“媚水花开粉未干”、“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等。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

现代 张大千 《水殿清影》

纵观大千先生的国画荷花作品,早年多水墨写意,初期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韵”,取石涛之“气”。中年受敦煌壁画之影响,兼作工笔重彩荷花,并作巨幅的墨荷和用没骨法画荷。到了晚年将山水画的泼墨技法运用到国画画荷上。开创出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代 张大千 《泼彩描金映日图》

现代 张大千《五色荷花图》

现代 潘天寿 《露气》

现代 傅儒 《荷花》

现代 李苦禅 《荷花》

现代 李可染 《荷花》

现代 谢稚柳 《荷花》

现代 于希宁 《荷花》

当代 于衍堂 《残荷》

当代 黄永玉 《红花翠鸟》

当代 蒋采苹《筛月》

【艺海拾语】

不泥古法,不执已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燮[xiè]《题画·竹》

赏析:不拘泥于古理道法,也不太过偏执于自己的想法,而要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