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华拓:没有基础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90幅)

他从木刻起步,执着国画,到成为当今画坛当之无愧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大青绿山水,开辟了中国画的创新路径。林散之在世时曾曰:“华拓的画,亚明之后又一人。”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石延平在探望久病卧床的亚明先生问:“亚老,您被美术界公认为新金陵画派的掌门人,您之后孰能胜任?”亚老深情地说:“吾之后,惟华拓大弟有其实力,胜任尔”。

华拓

1940年生,河北景县人。现为江苏省国画院艺术顾问,原山水画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多次获省级大奖和国际大奖。出版有《华拓画展》、《华拓诗画集》等10余种,大批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览馆等30多家单位收藏,并多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

华拓认为:“如果先提创新,没有对传统绘画打下很好基础就搞创新,就失去了创新最根本、最牢固的语言,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深谙此理的华拓,开始“摹”《清明上河图》,用一层薄纸蒙在图上画,像小孩描红一样。华拓认为这对他日后创新青绿山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摹一般是训练线条,中国画的核心就是线,线是造型的根本,一切都是用线来做框架。线放大就是面,必须先学线,学成之后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少功夫来学泼墨,中国画的功夫都在线上。

”反复“摹”了有一年之久,华拓“摹”到半截开始感觉十分有力,下笔不犹豫,便知道功到自然成了。

然而,要做到创新,依然不是简单之事。“创新是相当漫长的,要将艺术创作和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不断积累的,需要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和感受,需要用传统语言来描述现代生活。”华拓认为,艺术创新需要和谐而不生硬。

|要让中国画走出去

2002年,华拓被评选为江苏省10位优秀画家之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名之后,他勤于思考,努力创作,亦从未停止过对青绿山水画的探索,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泼彩与填彩相结合、泼墨与艳彩相融合的技法。作为一个有大成就、有责任感的画家,华拓同时背负着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并以中国画如何走出去为己任,在这条路上探索不止。

华拓认为,这些年来,西方文化的点滴早已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不知不觉就已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不难发现,这些异域的文化元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与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却境遇堪忧。”华拓不无忧虑。

华拓认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画更是博大精深。如今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发展如此快速,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影响增大而带来地位的显著提高。“不是中国画的水平不够,或者和西方油画还有什么差距,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们的文化渗透还比较落后,渗透是从各个方面对人心灵上的影响,这比简单的宣传更加重要。”华拓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之所在。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怎么能慢慢传播出去?华拓认为,在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提升的情况下,各方面都应该有所作为。要通过一个点打入人们心里,渗透进人们的心灵。“中国文化一定要在世界上开花结果,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华拓激动地说。

华拓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