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一代宗师卢嘉锡祖籍地在哪里?

—— 对一个无须争议的话题引发再争论的真相揭密

□胡赛标 朱定宝 胡初炳

2016年,福建永定坎市镇浮山村曾出版《回家的路——纪念卢嘉锡寻根谒祖22周年》一书,书中以大量的报刊资料、图片、卢嘉锡先生亲笔信等,论证卢嘉锡先生的祖籍地在浮山村。此事,在永定作协群引起激烈辩论。本来这是一个无须争议的话题,但为何再次引发争论呢?表面看来,这又是一个全国屡见的“名人之争”,其实也不尽然。它还引发出如何确定祖籍地的深层问题。

一、“科教巨擘”“一代宗师”卢嘉锡

卢嘉锡,字瑞师,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结构化学的奠基人、国家领导人之一。他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等。

一代宗师卢嘉锡院长

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厦门。1895年,因愤于清政府割台给日本,其曾祖父卢立轩携家迁居厦门。父亲卢东启(字霞村,1875生于台湾台南),在家塾“留种园”授徒。卢嘉锡随父读书,勤奋聪颖,13岁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7年进入伦敦大学,师从著名化学家S•萨格登从事放射性研究,获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秋,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两度获诺贝尔奖的L•鲍林从事结构化学研究,论文“放射性卤素的化学浓集法”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在人造放射性领域内,首次成功分离出放射性高浓缩物的化学家;由他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被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他参加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燃烧与爆炸研究,获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

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卢嘉锡

1945年冬,怀抱“科学救国”热情回国,历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教授,后来创建福州大学、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972年后,指导福建物构所在原子簇化学、新晶体材料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获过一系列国际荣誉:1984年被选为欧洲文理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1987年荣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伦敦市立大学理学名誉博士,1988年被任命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此职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青年卢嘉锡

卢嘉锡的祖籍地在哪里?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是在台湾,有浙江、辽宁、河北、河南等卢氏宗亲去信与他探讨他的族源,并邀请他寻访,但均遭卢老婉拒、否认,因为他有听上祖说过祖籍在福建永定,但具体在哪个乡镇、村落,因族谱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烧毁,他无从查考。

二、坎市浮山村民的六月来信

1992年6月,永定坎市镇浮山村民、转业军人、时任高陂派出所政治指导员的卢启尧同志,平时喜欢看书、阅报,看到卢老经常出现在各级新闻报道中,想到自己的父亲是卢嘉玉,有个嘉字,卢老是否是“嘉字辈”?想到18世祖光麟公去台谋生,卢嘉锡是否是光麟公之后裔?他一时兴起,给卢老写去一封由福建省政协转交的信,询问他的祖籍地。卢老工作繁忙,这样的信如没有回复,一点也不奇怪。

但卢老是一位非常慈善、注重乡情的人,出乎大家意料,9月18日卢老访问四国回来,亲笔回信(节选)如下——卢启尧同志:六月六日诵悉,稽复为歉! ……我家这个分支,确是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即大溪尾)人。先父22世霞村公在世时曾谈及19世洁斋公“由汀永去台”……父辈和以上均已先后谢世,家谱早已失传无法查考,但根据来信推测算,17世周度公、18世光麟公可能是我们这个分支的直系祖先。我和衍豪同志同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但来往较少,先长兄雨亭已去世多年,他是厦门出生的(实际上23世和以后都不是在台出生的),要再设法查考,几乎不太可能了!…… ……回永定祖家看望乡亲父老近年内还有困难,希望代向家乡父老请安问好! 匆此奉复,并问近好!

从复信内容看,这封信弥漫着浓郁的乡情,显现出卢老慈祥平易的风格。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卢指导员的原信。不过,复信显然有引用原信的一些语句内容(如“17世周度公、18世光麟公”、坎市镇浮山村等)。我们也无法知道卢老当时写出“我家这个分支,确是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即大溪尾)人”的依据是什么?或许他认为有个“嘉”字辈?抑或……?信中倒是强调“家谱早已失传无法查考”、“ 要再设法查考,几乎不太可能了!”。可见,卢老写这封复信时,手中完全没有族谱查考族源。

卢嵩岳与父母、弟弟合影

其实,这时卢老不知道,他的胞叔卢文启先生1938年手书的遗卷《留种园卢氏谱略》,正传存于堂侄女卢绍芳手中,这是后话。

收到卢老的亲笔复信,读到卢老说他家这支是浮山村人,这从天而降的喜悦,让卢指导员热泪盈眶,接着有关人员向永定县委政府汇报。这为1994年重阳节卢老率中国农工民主党赴闽考察咨询团考察龙岩时,一并参访坎市镇浮山村铺平了道路。谁也没有怀疑卢老的祖籍地是否弄错了。

三、众多媒体为弄错的祖籍地背书

1994年10月13日,恰好是重阳佳节,卢老在各级领导的陪同下,参访坎市镇浮山村,被带到献公祠、双溪口码头等参观,并与祖居“德盛堂”宗亲合影等。《闽西日报》《永定乡讯》记者率先刊发报道,各级媒体相继跟进报道,形成滚动效应。

坎市浮山村委近期出版的书

接着,1994年《中华英才》上刊登邓记者的文章《卢嘉锡:佳节访祖地》,形成较大的影响。后来,各种图书均沿用卢老的祖籍地在“坎市浮山村”的说法。2015年6月,厦门召开“纪念卢嘉锡先生诞辰100周年《华夏赤子•科教巨擘》画传及传记片出版发行座谈会”,仍然沿用这一说法。这当然不能责怪媒体背书。但是,复制沿用的就是对的吗?

四、卢绍芳提出祖籍地名“更正”

最早对卢嘉锡祖籍地在坎市浮山村提出质疑的,是卢嘉锡先生的堂侄女、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卢绍芳女士。卢绍芳是卢老身边长大的,对卢老怀有深厚的亲情。她既担心“更正”影响卢老的声望,但出于一个学者对族源的严谨,她还是提出“核实与更正”。

卢嘉锡胞叔卢文启1938年手书的《留种园卢氏谱略》

由于她患过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当年她没有陪同叔父卢嘉锡访问浮山村。她从整理爷爷卢文启留下的族谱等资料中,发现爷爷经常在落款处写着“燕诒后人”。

2006年9月17日,她给永定县残联简富超先生写信说:此前新闻媒体对我堂叔父卢嘉锡的永定籍写为“永定坎市浮山村”似有所不实,据我爷爷手书《留种园卢氏谱略》世籍应为:“永定蕉坑燕诒楼”。

给县残联简富超主任的求助信

为慎重起见,她希望简先生帮她核实:1、我们的世籍蕉坑燕诒楼现尚存否?2、蕉坑卢氏与坎市卢氏有关系否?3、除信中列出的本支世系外,19世之前的家谱、族谱能接续否?

蕉坑村卢氏族谱(卢绍庭版)

当她听到燕诒楼还在,而且燕诒楼宗亲兄弟给她来电说:他们还有燕诒楼支系、旅缅侨胞卢绍庭先生于1974年编写的《卢氏族谱》,卢绍芳更是喜出望外,要求马上核对,结果世系记述完全一致,一些细节惊人相同。后来,她又多次给永定方志办、永定县政协写信,要求更正。

今天因洪灾坍塌部分的蕉坑村燕诒楼

卢绍芳女士写给永定县政协原主席余德辉的信,照录如下:

永定县政协余德辉主席:您好!新年好!

我们是卢嘉锡先生的堂侄卢绍芫、堂侄女卢绍芳。此信特为申请为我们的叔父卢嘉锡先生的原籍进行核实和更正。 从当年“永定乡讯”主编邓同志的撰文可以看到,文中所引述的我们的叔父卢老的书信,乃是回复永定某先生给他的去信,其中的“坎市镇浮山村(即大溪尾)人”的提法定然亦是由该先生信函之所述照写。

诚如大家可以想见的,卢老先生工作十分繁忙,应该说他没有应其他省份卢氏的请求,而独认定我们的先祖是“永定卢氏”,这是正确的。而至于更细致的镇、村,其时他可能无暇深究,何况浮山村多方人士的竭力推动和热情,亦使他无以质疑,我们认为这就是造成原籍认定有所偏误的原因。

而今,据我的祖父卢文启先生(卢老的胞叔,燕诒楼卢氏第22世)于1938年(即戊寅年)手书的《留种园卢氏谱略》(“留种园”乃是我们的20世祖卢振基创立的家塾灯号。卢振基亦称立轩公,清朝拔贡,1895年为了不做日本的顺民,携眷由台湾台南内渡定居厦门),谱略中对我们支系族序的描述与同为燕诒楼22世后代卢绍庭先生(另一支系旅缅甸侨胞)于1974年所写的《卢氏族谱》的相关描述,不谋而合,完全一致。足见我们的原籍即卢嘉锡先生的原籍,应为永定陈东乡蕉坑村燕诒楼是确实无误的。

留种园卢氏支系图

故《永定县志》中关于卢嘉锡先生的原籍记录应予修改,一来以慰先祖之愿,二来使后人得以有正确的族系归属。 鉴于卢嘉锡先生的威望和影响,要求他的子女主动出示书信确有所不便,而我们亦为燕诒楼卢氏的嫡亲后代,这里我们向县政协提出请求,对卢老的原籍予以核实更正。

为避免有碍于卢老的声望,我们只要求县志及其他相关的保存资料予以修改,以利于燕诒楼卢氏后代的认祖归宗。而对此前的所有报道等事项,一律不予涉及。有关我们族谱的资料,原方志办主任陈树浪先生可以提供。祈支持为盼。谢谢!专此

谨致 敬礼!

卢老的堂侄卢绍芫

卢老的堂侄女卢绍芳

2007.1.3.

五、永定县政协的调查、考证结论

永定县政协领导接到卢绍芳女士信后,非常重视,特地组织几位文史专家,前往陈东乡蕉坑村与坎市浮山村进行实地考证。

卢绍芳一家与五叔卢嘉锡夫妇

2007年第26辑《永定文史资料》发表署名“县政协学习宣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

的文章《卢嘉锡的祖籍地在陈东乡蕉坑村》(苏主编执笔),表明考证不是个人行为,是政府负责任的行为,全文如下:

2007年元旦刚过几天,县政协主席余德辉收到卢嘉锡的堂侄卢绍芫、堂侄女卢绍芳1月3日的来信,信中要求对他们的叔父卢嘉锡先生的原籍进行核实和更正,认为以往“卢嘉锡先生原籍在坎市镇浮山村(即大溪尾)”的提法有误。

蕉坑建造燕诒楼的17世文礼公传派世系图

信中称:“据我祖父卢文启(卢老的胞叔,燕诒楼卢氏第22世)于1938年(即戊寅年)手书的‘留种园卢氏谱略’(‘留种园’乃是我们的二十世祖卢振基创立的家塾灯号,卢振基亦称立轩公,清朝拔贡,1895年为不做日本的顺民携眷由台湾台南内渡定居厦门),谱略中对我们支系族序的描述与同为燕诒楼廿二世后代之卢绍庭先生(另一支系,旅缅甸侨胞)于1974年所写的‘卢氏族谱’的相关描述不谋而合,完全一致,足见我们的原籍即卢嘉锡先生的原籍应为永定陈东乡蕉坑村燕诒楼是确实无误的。故永定县志中关于卢嘉锡先生的原籍记录应予修改,一来以慰先祖之愿,二来使后人得以有正确的族系归属。”为慎重起见,余德辉主席要求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对此事进行核实。

县政协文史办组织人员于5月15日、7月6日先后到陈东蕉坑村和坎市浮山村对卢嘉锡原籍的问题进行采访、核实,查阅了两地的卢氏族谱,现将调查的情况记录如下。 陈东蕉坑村燕诒楼有一半已经倒塌,今只剩下后面和南面的部分楼宇,已经没人居住。燕诒楼人的后裔现在大都居住在新建的秀华楼。秀华楼的卢庭庆先生保存一本《卢氏族谱》,该谱为旅缅甸侨胞卢绍庭先生于1974年在仰光编写的;还有一本卢绍庭先生的《旅缅六十年回忆录》,书中有摄于1959年的燕诒楼照片。

蕉坑燕诒楼旅缅华侨卢绍庭1974年编写的《卢氏族谱》

卢绍庭(1908~1983),字霭瑞,出生于蕉坑村燕诒楼,1922年,年方14岁,就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缅甸谋生自立,生前曾任卢氏家族会理事长,仰光永靖华侨互助会主席等职。

卢绍庭编写的《卢氏族谱》记载:蕉坑卢姓十七世祖文礼公,字元进,创建燕诒楼,生四子:荣亨、华亨、富亨、贵亨。卢绍庭为富亨公的后裔。贵亨公生三子:利忠、利融、利能。“利忠公,号洁斋,讳占泰,贵亨公之子,年十二龄时离家往漳州,转泉州,复往台湾赤嵌开基。祖妣陈孺人,生四子:振辉、振鸿、振基、振斯。公生于乾隆乙巳年九月十六日卯时,卒于道光廿三年癸卯十一月廿三日辰时。享寿五十九龄,葬在台湾郡出北门大穆降部郡廿里。其三子,振基拔贡,至廿一代宗烈号笃人,为举人,廿二代心启、文启兄弟秀才。笃人曾回村谒祖,竖桅,并在原居燕诒楼上贡元及文魁两牌匾。蛟塘祠亦上了文魁、贡元两牌匾。广圣庙上英灵千古一牌。台湾被日本占据后,心启迁移厦门任大同中学校长。一九二五年时,朝瑞兄路经厦门,曾往会见一次。”

坎市卢培森先生保存的正原公裔修谱委员会修于1993年的《卢氏族谱》记载:十七世周度公,生三子:升麟、光麟、秀麟。十八世光麟公,往台湾谋生,卒于台湾,骸骨由其子送回安葬于文馆铁炉窠。妣张氏,在台娶,生子接应,号洁斋,字贵亨。十九世洁斋公,名接应,字贵亨,卜居台南城内,生平多令德,时人称公为卢佛。妣 氏,生子振基号立轩。坎市浮山村没有燕诒楼。

坎市浮山卢氏族谱其中一页记述

卢绍芳提供的其祖父卢文启记录的《留种园卢氏谱略》中的“弁言”称:“吾家自曾祖洁斋公由永定而台湾而厦门,至嘉锡生子崧岳已历六世矣。”谱略中记载:“台湾开基始祖十九世考洁斋公讳泰,贵亨公长子,世籍福建永定蕉坑燕诒楼,幼随叔父亮亨公客游台湾,家于台南府之县口街。以居近衙署,从习刑幕,审核狱讼,多所平反,有欧阳崇公之风。子孙科第蝉联不绝,皆其积善成德有以庇赖之也。生四子,吾祖立轩公,其叔也。妣慈佑陈恭人寿登耄耋,五代同堂,长孙宗烈登乡榜犹及见焉。”“二十世考立轩公讳振基,弱冠入邑庠,旋食饩,以母老不忍远离,遇乡试皆不与。年未四十,以岁贡生归部铨选,乡居设教声称籍甚,门弟子遍及台南北。前清甲午、乙未割台议起,率眷内渡,寓于厦门。辛丑四孙文启、六孙心启同进龙溪县学,壬寅曾孙雨亭生。癸卯选授宁德县儒学训导,部文至而公不及见矣。生子四:长吾父杏堂公,次宗燫,次宗炘,次宗燧。妣恭承吴安人,持家有法,境以日亨,副妣魏孺人,承事惟敬,亦著贤称云。”

通过以上资料对比可以看出,陈东蕉坑村旅缅侨胞卢绍庭编写的《卢氏族谱》与卢嘉锡先生的叔父卢文启记录的《留种园卢氏谱略》的世系清楚,内容翔实且一致。而坎市正原公裔的《卢氏族谱》关于十九世洁斋公的记载,与《留种园卢氏谱略》的记录不符:1、十八世光麟公,往台湾谋生;2、(光麟公)妣张氏,在台娶,生子接应,号洁斋,字贵亨;另外,坎市浮山村没有燕诒楼。由此可见,卢嘉锡先生的祖籍地在陈东乡蕉坑村。以前关于卢嘉锡先生原籍在坎市镇浮山村的提法有误,应当予以改正。

2007年7月15日

燕诒楼前淙淙潺潺的溪流

其实,只要细心读卢绍芳的爷爷卢文启手书的《留种园卢氏谱略》,就能清晰发现:卢嘉锡一支“世籍福建永定蕉坑燕诒楼”,而不是“永定浮山村德盛堂”。

再说,蕉坑燕诒楼卢绍庭先生编写的《卢氏族谱》还记载:1925年,22世卢绍庭(字霭瑞)的堂哥卢朝瑞,路经厦门,还曾去见过卢绍芳的叔祖父、厦门大同中学校长卢心启。而浮山谱,只有个别人名巧合相同。

六、是前人决定后人的祖籍,还是后人选定前人祖籍?

2009年11月,永定八大姓氏重修族谱。在永定政协主席的主持下,政协在楼召开协调会。从厦门來的卢绍芳胞妹卢绍荀、胞弟卢绍芫要求永定卢氏修谱委更改卢老祖籍浮山的说法。坎市浮山村理事会会长辩解说:“为什么卢绍芳等人不在卢老生前提出异议,偏在他去世十年后来否定卢老的考证,实在令人费解。卢老的认祖是严谨慎重的,任何人都无权改变卢老生前考证的事实。”协调会弄得不欢而散。显然这个辩解是苍白的,卢老亲笔信就表明当年“无谱可考”。

至于为什么不在卢老生前提出异议?这也不难回答:凭什么断定亲属中没人在卢老生前提出过异议呢?难道要卢老公开说:对不起,浮山村宗亲,我考虑失周,以前的亲笔信不算数。这既不合符卢老慈爱的人品,说了又损伤乡亲感情,你忍心吗?不说是一种修养,是对浮山村乡亲的尊重。

1937年留种园的女眷们在家门口

卢绍芳在另一封信里表示:我们理解浮山村乡亲的心情,但人无论贵贱,都不可能改变祖先的历史。依据县政协的调查,留种园卢氏的本源在陈东乡蕉坑村燕诒楼,卢老是家族成员之一,他的祖籍也应是“陈东蕉坑”,这是无可置疑的。混淆视听将使海内外的卢氏后人承受困惑,这对燕诒楼的先祖和宗亲亦是不敬并有失公允的。思及我们这一代应负的责任,还有什么失误可以不去改正、不能改正的呢?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更正卢老的祖籍地。

为纪念其兄长卢雨亭题词

燕诒楼后裔卢廷有认为:一个人的祖籍、世系、血缘,是由前人决定的,不是后人选定的,也不是谁最清楚最权威的。希望浮山村乡亲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政协的公正调查,尊重海内外燕诒楼各支系亲房的意愿,让卢老的祖籍地回归本源蕉坑村。

七、不可“道德绑架”与“祖籍地绑架”

《回家的路》有一篇坎市浮山村卢先生的博客文章。该文摘取燕诒楼后人“梦里花香”博文中的一段文字“1994年重阳节,由于某些居心不良者弄虚作假,导致卢老生前浮山村访祖失误,事出有因,情理难免”进行评论,说:此文首先污辱了卢老的人格,随便认祖;其次污蔑了卢老的智商,随便上当受骗;第三卢老健在不言,逝后公然抨击他“访祖失误”,此举世所罕见,有大不敬之嫌。这段点评,上纲上线。名人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吗?这不是对卢老的人格污蔑,恰恰是对实事求是、弄错即改精神的弘扬。人非圣贤,不允许他人有小失误、修改小失误,显然有“道德绑架”之嫌。强词夺理,恐会自损形象。

同理,卢老1992年是在没有族谱查考的情况下,重视乡情的境况中,写了那封亲笔信,用早了“确是”词语,只是家族私事,也不是什么大事。故意小题大做,不尊重谱谍,认为浮山村是卢老确认的祖籍地,不可更改, 这是“祖籍地绑架”。将心比心,谁愿意别人强加一个祖宗给自己呢?

20世贡生、宁德县教谕卢振基留在燕诒楼的封牌

卢老1994年访问浮山村时,亲笔信已在二年前寄出,无论他说过什么,写过什么,新闻沿袭报道了什么,都无法改变卢老的家族血脉、世系排列。判断他祖籍地在哪里,只能是《留种园卢氏谱略》的源流世系,没有第二个标准。

八、留种园卢氏后裔回蕉坑燕诒楼寻根谒祖

“燕诒楼”,是陈东乡蕉坑卢氏17世卢元进(文礼公)为四个儿子建造的三层方楼,约有250年历史,倚山面溪,楼门外有一口鲤鱼形池塘,楼背是半弧形青山绿树,楼内有二口清冽的水井和五眼浅浅的水坑,它们构成“七星伴月”的风水景观,鲤鱼池塘又寄寓着读书人“鲤鱼跳龙门”。楼名取自《诗经•大雅》:“诒(通“贻”,遗留)厥孙(通“逊”,恭顺)谋,以燕翼子”,意思是:“留下那顺应天下的谋略,用来安宁辅佐子孙”。

卢嘉锡为堂侄女卢绍芳赠诗

第24代亲房卢廷锦、卢廷俊介绍说:燕诒楼现有亲房300多人,因住户迁出,已坍塌严重。有的支系已失联。

燕诒楼真是科第蝉联绵绵。据《留种园卢氏谱略》载:19世洁斋公开基台湾赤嵌,从习刑幕(判官);20世拔贡卢振基,创立“留种园”(留下读书种之义),后携眷定居厦门,任宁德县儒学教谕(教育局长),封牌“明经进士卢”、“儒学正堂卢”,仍留存燕诒楼;21世卢宗烈,举人,曾在燕诒楼立“贡元”(福建贡生第一名)、“文魁”牌匾;卢宗煌,贡生,台湾云林县教谕(教育局长);22世卢文启、卢心启兄弟秀才,嘉锡是燕诒楼卢氏23世。

2006年12月28日,卢嘉锡院士铜像落成仪式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举行,蕉坑燕诒楼亲房是唯一受邀的祖籍地代表。卢嘉锡长女卢葛覃、堂侄女卢绍芳与蕉坑亲人合影。

卢老长女卢葛覃、堂侄女卢绍芳与蕉坑亲房合影

2007年卢老堂弟卢万金一行回蕉坑谒祖

2007年12月30日,卢嘉锡堂弟、90高龄的卢万金率亲属一行十余人回蕉坑燕诒楼寻根谒祖,多位老人抚摸着魂牵梦萦的燕诒楼土楼,伴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动得泪流满面……

2014年卢老长子卢嵩岳一行回蕉坑祭祖

卢嵩岳与燕诒楼亲人合影

2014年陈东“四月八”民俗节,卢嘉锡长子卢嵩岳一行回到祖籍地蕉坑祭祖,并与燕诒楼亲房合影。2014年卢绍芳在第33辑《永定文史资料》发表文章《寻根——从永定燕诒楼到留种园卢氏》,详细阐述找到祖籍地蕉坑燕诒楼的过程。

2015年卢绍芳回祖籍地蕉坑商议重修燕诒楼

2015年陈东“四月八”民俗节,卢老堂侄女卢绍芳一行回到蕉坑燕诒楼,与亲房召开座谈会,商议重修燕诒楼。

2016年6月,卢嘉锡祖居燕诒楼修复工程开工典礼

2016年6月13日,卢嘉锡祖居燕诒楼修复工程典礼在蕉坑举行,龙岩电视台进行报道。

2016年9月《台声》杂志,刊登卢廷有先生文章《教育家卢嘉锡先生与燕诒楼之缘》,以翔实的史料,揭开了二渡海峡的“留种园卢氏”与蕉坑卢氏续上根脉的文化密码,书写了燕诒楼的传奇故事。

君子爱利,取之有道。卢老回永定首访浮山村,给它带来了巨大的荣光,但历史就是历史。卢老祖籍永定,祖籍地在陈东乡蕉坑村,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血脉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