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中国传世国宝佛经的曲折经历,日本人200万元大洋买不到便强抢

《赵城金藏》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它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一同被誉为国家图书馆

“四大镇馆之宝”

《赵城经藏》的来源

相传,金熙宗皇统(1141—1149) 初年,潞州长子县百姓崔法珍自幼眼疾,父亲崔进带她四处求医,在广胜寺求得药丸,服用十五天后痊愈。

长大成人后的崔法珍感念佛恩,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聘请平水雕版高师,然后以北宋《开宝大藏经》为底本,历时30年刻印完成了一部汉文《大藏经》刻本。

因时间久远,历史鲜有记载,学术界也一直认为主持刻印《赵城金藏》的是崔法珍。

然而201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丁明夷考察太阴寺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的《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确认太阴寺是《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的碑文中记载实公

法师尹矧乃是雕印《赵城金藏》的发起人,实公法师去世后,雕印工作由弟子崔法珍继续完成,且有长达50年的历史,

这一发现改写了《赵城金藏》的研究历史,震动全国。

据史书记载,《开宝大藏经》正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大藏经,刻印于北宋时期,内中收录了唐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

然而岁月沧桑,千百年后,流传下来的大藏经多有残缺,难窥原貌。广胜寺保存的这部大藏经便成了稀世孤本,自然异常珍贵。

广胜寺

《赵城经藏》的发现

1933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计划影印宋版《碛砂藏》,邀请范成法师,去陕西、山西等地寻找相同的经文,配补完成《碛砂藏》。

《碛砂藏》

几经辗转,范成法师在山西省赵城县的广胜寺发现了这批雕版印刷的古代大藏经。

他在广胜寺停留下来,不仅用了大量的时间反复研读经卷,而且还走村串户,陆续从民间又收回了流失在外的300余轴散卷,使广胜寺古版大藏经的总数达到了5700余卷。

因为这部佛经雕刻于金代,藏于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内,世人称为《赵城金藏》。

范成法师离开之后,我国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于1934年遣弟子蒋唯心前往广胜寺进一步考察。蒋唯心经过40多天的研究,编定《赵城金藏》简目,写成一万五千多字的《金藏雕印始末考》一文。

《金藏雕印始末考》

蒋文刊发以后,广胜寺珍藏的《赵城金藏》更加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侵华日军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佛经争夺战。

《赵城经藏》的保护

1936年,日本官方派高僧来到中国,想用一块银元一尺,总共200万元大洋的价格,购买赵城金藏。另外,一个名为“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的机构也专门与寺院多次接触。欲以22万光洋收买这部经书,遭到爱国僧人力空法师和赵城县人的拒绝。

力空法师

1942年2月,该团再次来到赵城,企图借三月十八庙会期间抢走《赵城金藏》,力空法师立即下山找到当时的抗日县长杨泽生,请求派人将经书转移。

此事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指示我太岳区党委迅速转移,妥为保护。4月25日(庙会前一星期)夜晚,我运经人员登飞虹塔取出经卷打包运往太岳区二地委。后因日军扫荡,经卷辗转颠沛,直至民国38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4700多卷经卷才被交给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广胜寺飞虹塔

由于战时的环境险恶, 5000余卷经文被埋藏在山洞和废弃的煤窑中,损坏极大。此时的《赵城金藏》,多有霉烂损坏。经过组织文物专家的修复,从1949年到1965年,修复工作进行了16年,修复重新装裱了全部的《赵城金藏》。

1982年开始,国务院拨款编修《中华大藏经》。专家们经过慎重考虑,《中华大藏经》选择了《赵城金藏》作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修成。现在的《赵城金藏》,焕然一新,静静的存放在国家图书馆的专门库房里,继续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赵城经藏》的回归

2016年,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临汾市委市政府启动为期5年的“赵城金藏复制工程”,每卷复制3件,中国国家图书馆全程监制。

《赵城金藏》回归洪洞广胜寺

2017年4月14日,首期百卷经藏复制完成,国家图书馆,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图书馆,临汾市委市政府在洪洞广胜寺举行《赵城金藏》回归捐赠仪式。

首批百卷《赵城金藏》回归广胜寺捐赠仪式

《赵城经藏》的意义

《赵城金藏》共有6980卷,六千多万字。今存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

它既是一部佛教经典,又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百科全书,对中国和世界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全的大藏经,国学大师胡适赞之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

《赵城经藏》先是在深山古刹奇迹般保存了数百年,发现后又幸运地躲过重重劫难。无论是倾力促成刻印经书的崔法珍、收回残卷的范成法师,还是临危不惧、有着高超民族气节的力空法师和广胜寺的爱国僧人们,正是因为他们,才使《赵城金藏》这部中华文明的瑰宝得以留存至今。

如今,当人们感慨这一代代传承不绝的璀璨文明时,又会不会联想起每一件文物背后,那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