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低效的食用需求到高效青贮饲料产业,山区玉米经历了一场革命


当下,贵州各地的青贮玉米的收储季节已经来临,村民们纷纷下地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玉米连杆一起采割,准备运往青贮玉米收购点,在那里,青贮玉米将会被粉碎加工,保证肉牛饲草料供给。


据考证,玉米作为原产于中南美洲且由当地印第安人栽培的粮食作物,有4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农史研究学者认为,从16世纪开始引进,中国玉米栽培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玉米传入我国可能的3条途径,其中一条是较早时候或经陆路从印度或缅甸引入,首先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种植。
又根据地方志记载,至少到明代末年,玉米已经是贵州北部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制作淀粉的原料、提取酒精的能源作物以及酿酒产业的原料,在贵州山区尚未解决温饱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地处乌蒙高原,山高水少,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大多都是以种植玉米为生,玉米也是主要的食物来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食物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玉米作为主要是食物的时代也已经远去,如何在这山区将玉米高效利用呢?
这里的人们想到了养牛,将以往的玉米粮食化种植方式转变成种植饲料化,青贮玉米是绿色环保产业、高效优质产业,在节约能源、提高牛肉品质、降低成本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从2015年起,在贵州的各县市,尤其是毕节市的粮改饲取得了良好成效,玉米种植方式的革命获得了成功。
时下,走进大方县乡村的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民如火如荼抢收青贮玉米的场景,道路上大车小车轰隆隆地拉着青贮玉米驶进饲料加工点,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方县6.4万亩青贮玉米迎来了收割、生产期,全县17个大型青贮饲料加工点加班加点运转,日均粉碎青贮玉米近6000吨。
各乡镇田间地头、青贮饲料加工场地,处处是群众热火朝天抢收青贮玉米生产加工饲料的繁忙景象。
青贮玉米是按收获物和用途来进行划分的玉米三大类型之一;是指在适宜收获期内收获包括果穗在内的地上全部绿色植株,并经切碎、加工,并适宜用青贮发酵的方法来制作青贮饲料以饲喂牛、羊等为主的草食牲畜的一种玉米。
它与一般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生物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持绿性好、干物质和水分含量适宜用厌氧发酵的方法进行封闭青贮的特点。
玉米青贮料营养丰富、气味芳香、消化率较高,鲜样中含粗蛋白质可达3%以上,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糖类。用玉米青贮料饲喂奶牛,每头奶牛一年可增产鲜奶500kg以上,而且还可节省1/5的精饲料。
切短的青贮饲料在青贮窖内要逐层装填,随装填随镇压紧实,直到装满窖为止。装满后要用塑料膜密封,密封後再盖30cm的细土。
为了防冻,还可在土上再盖上一层干玉米秸秆、稻秸或麦秸,防止结冻,对冬季取料有利。如此制作完成的青贮玉米料经过20天左右发酵即可完成,再经过20天的熟化过程即可开窖饲喂。此时的青贮料气味芳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是牛、羊、鹿等的极好饲料。
据了解,毕节市根据现有养牛的存栏量和预增量估算,确定今年加工生产青贮玉米27.71万吨,用来保障数万头肉牛饲草料供给。
据悉,全市共收储的30余万吨青贮玉米,按400元每吨计算,可为当地群众带来1.2亿余元的经济收入,这是传统玉米种植方式无法达到的,如果非要比较,青贮玉米的种植方式至少是传统玉米种植收入的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