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生前連地方美協都沒進的他,逝後震驚世人

世人知道黃秋園,是他的遺作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1986年,這是在他逝世的第七年。當時全國畫界驚呼:“黃秋園奇蹟般地被發現”。生前默默地獻身藝術,名不出鄉里,直到去世都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逝世後七年震撼整個中國畫壇。


一代宗師李可染先生嘆出:“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


黃秋園

(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山水、工筆、寫意兼擅;水墨、青綠並能,其界畫功力為現代僅見;而且兼工人物、花鳥,能詩善書,精古字畫鑑賞,業餘政治評論、修養全面。

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1987年在南昌建立“黃秋園紀念館”;“黃秋園故居”列為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被人民美術出版社、臺灣錦繡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列為自晉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


|藝術超然

黃秋園的祖父曾任兩廣總督府參事,父親畢業於江西法政專科學校,曾任吉安縣、豐城縣縣佐,警佐等職;後棄政在南昌劍聲中學教書,母親為家鄉賢達。


他幼年啟蒙於私塾,後就讀南昌滕王閣小學,畢業於南昌劍聲中學,失學後曾在裱畫店學徒一年。十多歲就從師父親好友左蓮青先生(也是傅抱石之師)學傳統中國畫,覽古今名作,刻苦臨寫,尤喜王蒙、石溪、石濤諸家。由於繪畫悟性好,技藝超群,19歲就開始賣畫為生。


|遠離名利

黃秋園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直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1970年從南昌市人民銀行科員退休。退休後將全部精力投入書畫創作,達到他一生藝術創作的高峰。

生前幾乎默默無聞,身後卻贏得了舉世皆知的廣泛聲譽。他的人格魅力與他的繪畫精品一樣與日月共存,昭彰於世。

黃秋園於1979年因病去世,享年65歲.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


|李可染評

1986年,著名畫家李可染在北京參觀黃秋園個人畫展之後,對黃良楷說: “我很敬佩黃先生的畫,想用自己的一張畫換黃老的一張畫。”

他還親自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樸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這種評價出自於李可染這樣的大師之口,是極少見的。


|創作風格

黃秋園堅持中國畫藝術的價值精神,他成功地繼承並進一步繁榮了中國民族繪畫的傳統精華。他大膽探索,獨樹一幟,晚年一種前無古人,自成體系,具有現代審美意蘊的“秋園皴”在繪畫上彰顯了他獨特的藝術成就。

在創作中,黃秋園尤以巨幅為勝,構圖佈局往往頂天立地,整幅落墨,點線密集,不留空白,所謂上不留天,下不留地。故有“天滿一星”畫家的最高稱譽。


他還獨創了一種有別於歷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園皴”。這種“秋園皴”的出現,才確定了黃秋園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正如董其昌所言:“凡大家神品,必於皴法有奇。”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因黃秋園逝世太早,體現此類皴法的作品存世不多。


黃秋園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