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能做到,是贤人;说了做不到,是骗人

不自欺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言行是否一致。所以师长一开始就给我们的一个叮咛,老人家说道:“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这个就提醒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希望利益别人,绝不愿意骗人。但是假如我们不时时观照自己有没有言行一致,就很容易骗人。你比方说我们都劝人,“哎呀,看开一点啦,放下啦”,自己看开了没有?自己放下了没有?“哎呀,别迷惑了啦”,那我们的迷惑解完了没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我们自己烦恼还纠在那里,怎么帮人家解惑?

而这个心态,其实在经典当中,重复提醒这个重要性。我们看,孔子在《论语》里面谈了好几遍。“古者言之不出”,以前的、古代的人,言语不轻易说出来,为什么?他们很羞耻自己说了没做到,“耻躬之不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本《论语》,这样的心境,重复提醒,就告诉我们太重要了

当我们讲得很高,做得很低,第一个,人的傲慢会起来;第二个,会不知不觉以为自己就是这么高,就很麻烦了。人以为自己高的时候,你要请他下来,容不容易?很难啊!我爬到三楼了,底下的人说:“下来吧,下来吧,下来打地基吧。”“我在三楼了,还叫我下去。”不下去。但是一楼二楼是四根竹竿架的,随时会晃的。所以人啊,贵自知。自己真实的状况是怎么样,老老实实依经典,依师长的提醒去做,就对了。

子贡是口才最好的学生,而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在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当中,流露得非常地透彻、精彩。“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先把你要讲的话去做到。这个都是在提醒,言行要一致。

所以我们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每一句,是提醒我们,是劝我们自己的。一对照还差很远,战战兢兢,不敢懈怠。师长很疼爱我们,保护我们,提醒我们:“台上的是学生,台下的是老师。”一生,老人家都是这样的心境,“台下的都是在鼓励我的,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给我提出问题。”唯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让我们的傲慢不起来。不然这个时代我们的根基都比较浅,得要在心境上不离老人家这一些提醒、劝告才好。不然说实在的,傲慢、好名闻利养,太容易了,什么时候上身都不知道。

我举个例子给大家听。我有一次在香港转机,因为那个时候两岸还不能直航,我每一次都要经过香港。结果有一个女子一直看我。我发现她看我,我就走得比较快,“是不是来讨债的?”结果走走走,哎哟,好像不在了,我就坐下来。没多久,发现她刚好坐在我对面。告诉大家,该来的还是会来,但是你要有定力。结果我就坐在那里,头低低的。她还是继续看我,最后她终于忍不住了,她就站起来,往我的方向走过来。然后我的心脏就“怦怦、怦怦”,我在想她一定认识我,是吧?因为台湾的电视台播这个《幸福人生讲座》,已经播了四年多了,从2005年开始的。我就在那里想:哎哟,她一定认识我,心脏“怦怦怦怦”地跳。然后她对我说:“啊,你就是那个长庚的医生嘛。”

所以你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八风动了多少次?无数次哦。最后她说我是长庚的医生,我差点没有昏倒。所以人那个名利心,名闻利养心,太无形了,你一不小心,它整个就上来了,所以这个时时要戒慎恐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摘自《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们的后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