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1994年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名胜区


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2010年人口为53.15万人。2012年建水县实现生产总值89.6亿元。1988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建水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为最高点,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红河谷地的阿土村为最低点,海拔230米。境内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两个盆地,海拔1300米。境内东西走向的山脉分南北两支,将建水和曲江两个坝子隔开。
境内主要河流泸江河、曲江河、塔冲河、南庄河等属南盘江水系,坝头河、玛朗河、龙岔河等属红河水系。
建水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穿南境,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节和地形变化影响,呈现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立体气候特征。
建水早在唐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国道323线横穿县境,蒙宝铁路通过县境并与滇越铁路相连通,县内公路达千余公里。地理位置适中,距省城昆明220公里,距边境口岸河口250公里,距蒙自飞机场80公里,是省城通往红河南岸各县的物资中转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
灯会──正月十六闹花灯,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是彝族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以普雄乡塔瓦村、岔科镇白云村为甚。据史料记载,彝族花灯在建水流传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各村组建临时灯会,分灯头、管事、提调之职,具体负责全村灯会的组织工作。灯会时间以3~9天为限,看各村经济实力而定,整个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是接灯神,即在正月十六这天凌晨,由灯头率全村成年男子到村头设案接神;

第2阶段为闹花灯,灯神接回来后,全村人开始闹花灯,以传统的花灯剧目演出为主,同时兼有集市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第3阶段为送灯神,即在灯会结束的当晚,举行庄肃的仪式,将灯神送出寨子,象征着一年一度的春节结束,人们将从此开始紧张的春耕生产。
火把节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都杀羊宰牛,全村人欢聚一堂,喝陈年佳酿,吃陈年谷米,话新年丰瑞。晚上,全村人点燃火把,吆喝着到田野间游行,意为驱除魔孽,迎接丰收。
苦扎扎节是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村寨由龙头及全族长老组织,杀猪祭龙,祭龙仪式后,各户从稻田采来新穗,碾出新米,染黄饭,煮红蛋,聚在一块摆长街宴,同享共乐。晚上,全村男女跳芒鼓舞,唱“哈吧咦”,彻夜狂欢。
建水的名特小吃有泡糕、汽锅鸡、过桥米线、羊乃菜、三叠水、临安十肴、米豆腐、曲江烧鸭、凉勺粉、烧豆腐、糯米揣莲藕、腌酸菜、草芽、燕窝酥、狮子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