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么是生活的浪漫?切开束缚,寻找真相,从3个角度为你解答

陶渊明曾作《饮酒》,描写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又在最后一句,忘情的写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图景,我们现在为何再难看到了?

引言

九零后的年轻人们已陆续奔赴生活的战场,不少人也早已撞的头破血流,感叹生活不易。选择和生活较劲的人,放下了天真,拿出了狠劲,把自己变得伤痕累累。然后迷茫的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不是,那生活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抛弃了浪漫,回归了理性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难堪?

这个问题,你或许能从《活着多好呀》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汪老用朴素的文笔,记录了自己生活的琐事。读之,趣也。他对于食物、人以及事,都描写的很细致。读起来,感觉像是老朋友在将故事娓娓道来。

书籍:《活着多好呀》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儒家的不偏不倚、君子忧道不忧贫、敬鬼神而远之等理念,在他的骨髓深处存着。他的散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他也有很多兴趣,画画,戏剧,做饭,给人的感觉是很可爱。你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生活原本的样子。恰巧,这也是他经常提到的"存其本味"。

正是这种近乎天真的性格,成就了汪曾祺先生独特的浪漫,也让他始终对生活保持热爱。熟悉老先生的人,会发现他的大半生都不是很顺遂。经历了战乱,就读过西南联大,被划为过"右派"关进"牛棚",直到八十年代,经济复苏,才渐渐有名。

汪老先生在文中写到,"世界先爱了我,我不得不爱它"。这或许就是他,能始终保持浪漫天性的原因吧。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拥有这种浪漫,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给你解答。

汪曾祺画作《家常菜》

(一)浪漫与哲学

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在他的演讲中曾这样描述"浪漫主义"的初衷:是要将人类从错误中解放出来,从困惑中解放出来,从不可认知但又被人们试图借助某种模式认知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存在,天生就是以解决人们的问题为使命的。伯林自己常引用的一句话是"万物有本然",和汪老先生的"存其本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17到18世纪,欧洲展开了启蒙运动,启发民智觉醒。个人的精神和追求,在这场运动中被无限放大。伴随着新的中产阶级形成,宣扬个人情感,珍视生命与智慧的浪漫主义精神也随之产生。

约瑟夫·怀特,《气泵的实验》,藏于伦敦国家艺术博物馆

哲学家卢梭说,"人生来自由,但他又无处不带着锁链。"艺术家们便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为人的自由打开枷锁。

作为前浪漫主义领袖的德国作家歌德,曾经说过,"浪漫主义是疾病,古典主义是健康。"但是在他后期的创作生涯中,他又重拾了浪漫主义。他笔下的浮士德,一生努力挣脱一切枷锁,尽管最后并未成功,但从来没有为自己对生活勇于追求而后悔。

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进步。然而,当整个社会都在一切向“钱”看时,人的价值,也如商品般被明码标价。工厂生产流水线的快速运转,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枯燥和压抑。"浪漫主义"适时出现,用它的热情,积极引导人们关注自己,将人从嘈乱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西方的“浪漫主义”,崇尚的是自由和个人解放。这无疑是解决我们生活困境的一大利器,但有它就足够了吗?

雅各-路易·大卫,《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藏于凡尔赛博物馆

(二)浪漫与情怀

无独有偶,在长久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浪漫。不同于西方追求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中国人的浪漫始终带着个人情怀和理想,寄托着反哺现实的远大抱负。

让我们回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上下信奉巫祭,加上楚地湖山众多,薮泽遍布,风光奇丽,物产丰富,楚人冲破了巫术观念的理性束缚,创作出了瑰丽的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它们全都收归于《楚辞》。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值乱世,小人当道。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作为楚王室后裔,他有辅佐君王实行"美政"的济世理想,他有翩翩君子的美德。然而却遭小人嫉恨,两次被楚怀王流放。屈原报国无门、心灰意冷,在得知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投身汨罗江与自己的理想一起为楚国殉葬。

屈原;汨罗江

屈原愿为理想而死,这背后隐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借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来描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重理想多于生命的屈原,也被我们铭记。

用理想来鼓舞生活,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愫。这之后1000年的唐朝,"诗仙"李白,也以此为执念。从西域碎叶城走来的他,在踏入唐朝国都长安时,被所见的繁华景象震撼,便把在唐为官当成了自己的理想。

李白斗酒诗百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见证了唐王朝最后的繁荣,也成为了唐王朝最传奇的名片。传说他"抱月坠河"而死,简直把浪漫融进了骨子里。

假如说,西方的"浪漫主义"是用钥匙解放天性,而我们的浪漫则是用剑来击破现实。两者的侧重方向不尽相同,但是却有相同的内核:切开束缚,找到真正的生活。

乌云过后有晴天

这种真,不因文化背景而模糊,也不会因为贫穷或富贵而改变。换句话说,它就是你的生活,不被外物牵累,就是你生活的真正样子。诸如伯林的"万物有本然",诸如汪曾祺先生的"存其本味"。

所以,我们要找到生活本来的样子。那么,是否这样就能摆脱生活的麻烦了呢?不,还缺一样重要东西。

(三)浪漫与现实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历史或许离我们太过遥远,就让我们把目光拉回现实。在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上,选手张楚雪讲述了一个柬埔寨小男孩的故事。

小男孩名字叫沙利,为了生活,他学会了十几种语言,向游客们推销商品。他改编了一段歌词,"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在这里,卖东西给你"。歌声响起时,观众和评委们都笑了,而在接下来张楚雪的讲述中,又被感动的落泪。

照片:柬埔寨男孩

因为营养不良,15岁的沙利身高1.4米,体重只有40斤。而和沙利一样叫卖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大多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不合脚的旧拖鞋。遇到游客时,他们会快速围上去。有的孩子怕把鞋跑坏了,就光着脚抱着鞋冲到游客的面前。而售卖最后,他们一定都会说一句,"我们需要赚钱,养家。"

这就是生活的现实,孩子们在看到真相后,依然选择努力生活。如沙利一样乐观,一样热爱生活。

生活的浪漫,需要乐观,需要你执着的热爱。余华笔下的福贵,在经历了生活多重打击后,依然决定活下去,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这种执着和热爱,是现实主义的浪漫。

狐沐说

再将视角拉回国内。2020年开年,我们经历了近年来的最大危机,世界各地也是灾祸不断。世界好像对我们充满了恶意,按下了删除键。但我们挺住了,一切都在好转,接下来,还将变得更好。

生活需要浪漫,需要我们关注个人精神世界,放大理想,执着热爱,找到生活的真相,这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陶渊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就藏在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和态度里。

参考资料:《活着多好呀》汪曾祺;《浪漫主义的根源》以赛亚·伯林;《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菲利普·E.毕肖普;《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孙郁;《先秦至宋代楚辞学研究》江瀚